晚春【宋】守璋禅师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这首五言诗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平常最奇崛”,平平常常的四句偈,却匠心独运,禅趣深妙。首句写草深,百草深长才显得烟景重重;次句写林茂,林木茂盛使夕晖缥缈黯然,后两句以白描的手法,描摹暮春之际花嫁絮飞的自然景象,却不落窠臼,揭示万事万物法尔如是的必然。花落并非一定因为雨打,絮飞也不因为风吹,花开必有花落,絮长必有絮飞。不独花木如此,人事古今亦是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向上天机彻底显现。正如杨岐示众云“春雨普润,一滴滴不落别处”,刘脊虚云“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一切法皆是佛法,一真法界不离当下。所
发布时间:2023-05-22
忏悔二字,其实是梵语和汉语合在一起的,其中,“忏”是梵文,原音是忏摩,“悔”是中文,追悔的意思。此外,“忏”还有“忍”的意思,即是对他人的恶言相加能够忍耐,忏悔则是忍耐他人的侮辱,反省一己的过恶。佛教实行忏悔,方法是在佛前口述自己的罪过,希望借着佛力的加被,予以灭罪除过。佛在世时,每当月中和月末,集合佛弟子大众,由忏悔者本身当众自白自己的一切过失,请求佛的宽恕,梵语叫做“布萨”,后来便渐渐转化为忏悔的译语,因此忏悔也包含有告白的意思。佛教徒为了修学佛法,必须要定期施行忏悔,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够深切的反省,清净身心,永不违犯。其实,作为对于人生的一种察觉,我们也是需要常常忏悔的,忏悔自己以前的所
发布时间:2023-05-22
文殊大士 妙应无方座前狮子兽中王 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 宝智透心光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新译曼殊室利(如《药师经》),翻成中文有三种意思:一、妙首彻证诸法理体,而为菩萨众中之上首。二、妙德福慧圆满,成就佛果微妙功德,为度众生,再现菩萨之身。如《思益经》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三、妙吉祥菩萨示现出生于娑婆舍卫国多罗聚落,为梵德婆罗门子,生时有十种瑞相(光明满室、甘露盈庭、地涌七珍、神开伏藏、鸡生凤子、猪娩龙豚、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具六牙),故名妙吉祥。文殊菩萨虽在娑婆示现婆罗门家,但他的本地却是不可思议的:过去《首楞严三昧经》云:佛告迦叶,过去
发布时间:2023-05-21
退步其五【宋】慈受怀深禅师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多留月,黄菊深裁盛得秋。世味正浓之人,往往事事追逐,处处贪着,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禅者正是在“退步休”的过程中,远离一切贪嗔烦恼,体得无为真谛。“休”即在一念这间,一念觉即万事休休,一念迷则万缘滚滚。真如自性本自具足,不生不灭,亦非修证所可得。《四十二章经》云:“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盖此中之义理似乎易懂,而能通身放下者毕竟世所罕有。
发布时间:2023-05-13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本师释迦侔尼佛圣诞。佛弟子们通过浴佛等一系列活动感念佛陀功德,因此这天也被称为浴佛节。相较于上供、诵经、礼赞等这些更为常见的佛事,浴佛的形式显得格外特别,灌沐的圣像也有别于我们平日常见的佛像,而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太子像。浴佛仪式开始时,钟鼓齐鸣,悉达多太子像也会在大众齐声唱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声中被恭请至大殿,主法法师将太子像安放在香汤盆内。经过拈香礼佛、诵持经咒,与会大众跟随主法者一起,依次在佛号声中,用小勺舀香汤三勺灌沐太子像……这一仪式的由来要追溯到本师释迦牟尼佛降诞世间的情形:根据汉传佛教的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
发布时间:2023-05-12
净土难信之法华严第十主药神得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①。清凉疏谓:“趣称一佛,三昧易成。敬一心浓,余尽然矣。况心凝觉路,暗蹈大方者哉?”前数语弘赞专念,后二句入理深谈,谁谓净土浅也?行愿品广陈不可说世界海②,不可说佛菩萨功德,临终乃不求生华藏而求生极乐③,谁谓净土浅也?圣贤垂训如是,而人自浅之,佛言难信之法,不其然乎?注释①华严第十主药神得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云:“普发威光主药神,得方便令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中略)令随念佛生功德,此发威光解脱门。”唐朝清凉国师所著之《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世医疗治,虽差还生,永灭生德,无先念佛。因病因光,皆是方便。谓
发布时间:2023-05-11
说起“外道”这个名称,很多学佛的人都有一定的了解,即便是初学的人也多少会听过,但是对于其真正的意义以及佛法与外道的区别,或许就没有那么清楚了。首先要知道的是,佛教所说的外道,并不等于西方宗教所称的异端,不含有侮辱、排斥或歧视的意思。还有一些人以为,外道就是别的宗教,或者认为外道就是旁门左道,其实并不尽然,外道的种类很多,也有很多外道打着佛教的名号,做的却是外道的行为,这在初学的人,就更加难分难辨了。因此,为了初学的人易于鉴别,不致误入歧途,就更需要对“外道”做一个说明了。想要解释什么是“外道”,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内道”,这样自然就会清楚二者的区别了。简单来说,佛法是教人向内心求见自性的佛,凡向
发布时间:2023-05-11
洞山良价自诫诗【唐】洞山良价禅师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谩虚名。衣裳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这是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禅师的自诫诗,以此规范自己的修行。良价禅师写有不少著名的禅诗,包括《宝镜三昧歌》《新丰吟》《玄中铭》等比较长篇幅的作品,这一首则体现了他的修行观:禅的修行,不能像世人常常关注的那样,求名求利,而是要以随缘的原则生活,随缘并不是过消极的人生,而是更注重精进和超越,更注重利他。如果说人生只以自我的私利为中心,那么一旦气断人死,你追求的这些不都是虚名吗?“三寸”是指人的咽喉部位,“三寸气消”形容人的死亡。个人的物质
发布时间: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