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承众位居士邀请,略谈佛学。论到此事,老衲抱愧万分,盖缘自己毫无实行,虽然浮谈浅说,无非古人剩语,与我本没交涉。想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法门虽
发布时间:2022-04-02
修持慈悲,恒顺众生。假若有人要求你这样,要求你那样,你都能满他们愿吗?稍一不满愿,他就诽谤你,你将如何呢?完整的慈悲包含了四种心灵品质,也就是四种无量的发心:慈、悲、喜、舍。慈悲喜舍的意思是:与乐、拔苦、随喜、平等。四无量心是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四种信念,是一种广大的利他的心愿。它的自身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学习四无量心时不光会有喜悦的能力,安详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及怒目金刚的能力。 佛教认为众生有几种不同根性,经典中用马来比喻,最好的一种马,它完全知道主人需要什么,它直接就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第二种,你只要鞭子扬一下,它就知道意思,开始执行了。第三种,需要你打到它身上,它痛了
发布时间:2022-04-01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又译空生,以其生时,家宅皆空,故名。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时,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佛的弟子。二、解空第一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说: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执,不能缠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能束缚。离
发布时间:2022-03-31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这是本经的第一章,说明沙门证阿罗汉果的过程,从这一章开始,以及后面所讲的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属于正宗分,即是本经所讲的主体。在小乘的果位,四果阿罗汉,已经证得无学位,前面的初果、二果、三果,称为有学位。此外,初果称为见道位,二、三果称为修道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小乘四果修学的层次。证
发布时间:2022-03-31
人生世间,为了维持生计、养家糊口,财富不可或缺,而财富的来源却人人不同。有的人出生时家境便很好,衣食无忧,可以放手去追求自我价值;而有的人则不然,父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遗留,想要养家糊口,必须要靠着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只要肯付出努力,他们的前途也是光明的。然而即便是奋斗,也未必能够一帆风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譬如一个日常生活十分俭省的人,可是偏偏遇到天灾人祸相逼而来,自己疾病缠身,一家老小也被生活的鞭子鞭打得抓耳挠腮,无路可走。又或者开店做生意,起早贪黑拼搏挣扎,而频繁遭遇失败或变故,血本无归,一贫如洗。过去有个书生,他的妻子死了,他在哀痛之余,作了一付挽联来表示他的悲苦
发布时间:2022-03-30
正业,又名正行,又名“谛行”。正业,即是身三妙行──利益众生、广作布施、净修梵行,离三类身恶行──杀生、不与取(偷盗)、邪淫(出家众为不淫欲),清净合乎正道的行为,故名“谛行”。为何会产生这三类不正行?是由于三种原因:(一)邪见:不正确的知见,认为三种不正行是修行的法门,认为是能够使自己健康、长寿乃至生天的方法;(二)贪心:因贪财、贪名、贪男女色,而犯了三种不正行;三)瞋怨心:为了报复,发泄自己的怨恨、愤怒而去杀、去偷、去邪淫。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以菩提心、慈悲心来对待所有众生,这些行为便不会产生。因此,正业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保护生存环境里所有的资源及生态,绝不能为了私利而伤害到其他
发布时间:2022-03-29
我们学佛的人,对因果业报的道理都不陌生,但在阅读大乘经论时可能又会常常遇到“诸法皆空”的说法。显然,因果之法也是诸法之一,那么因果是否也要“皆空”呢?如果因果也是“空”的,那行善何为呢、作恶何畏呢?有关这个问题,六祖惠能大师的嫡传弟子永嘉禅师在他所著的《证道歌》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透彻: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我们今天就从这一句歌词入手,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要解释“了即业障本来空”一句,就需要明白一个词:业障。这两个字应该分开来看,首先是“业”。业字可以称为业种,或称业因。之所以称为业种,就是因为它有“生发”和“不坏”的双重意义;另一方面,之所以称为业因,因对果而言,果以酬因,因必感果
发布时间:2022-03-28
觉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相用)真理(性体),故名为觉者。佛非创造及主宰天地人物的神,乃是能于一切事理的因缘果报,种种变化,彻上彻下无不通体透彻者。所以佛学即是觉了人生宇宙实事真理之学,是转迷启悟的、破除无明长夜黑暗的。常人误以佛学为迷信,而不知自己正是迷妄者,堕入深坑而不自觉;颠倒如此,安能不造诸恶业感招苦果呢!何谓实事真理?譬如桌上之花瓶,在科学上说是原子组成的。佛学说他是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四大和合而成,但是因缘和合假的相用,没有实在的个体(空);假相又是时时刻刻迁流不息的变动。远而世界万有诸法,近而五蕴身心,皆是因缘和合相续刹那变迁,如世
发布时间: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