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普贤行愿品》偈句〖第二 耽乐饮酒戒〗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要提醒,要反转,提醒自己要不该这么做,不能忘失菩提心。不能忘失我们菩萨的身份。我们要改变,把行为改变过来。那耽乐饮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嗜酒,离不开,以饮酒为乐,享乐、喝酒。 作为在家菩萨不
发布时间:2019-01-25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普贤行愿品》偈句受菩萨戒条件有二 其一 感戒之善,须真心发菩提心,切实行菩萨道,发菩萨愿。其二 无障戒之恶,无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极逆等罪。 六重戒之一 杀生戒 善男子,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
发布时间:2019-01-25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第六 酤酒戒 第六酤酒戒: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杂菩萨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六重。 受菩萨戒,自己喝酒轻罪,沽酒是重罪,这个沽酒就是卖酒,受菩萨戒后不可以开酒庄卖酒,菩萨戒如果卖酒给人,五百世无手。为什么受菩萨戒卖酒是重罪,你卖了酒让人喝,喝了酒会乱性,就会糊涂啊。我们社会上朋友里面就
发布时间:2019-01-24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此是佛行处,智者善思量。 菩萨戒是成佛的种子 跟其他戒比起来,菩萨戒是让我们成佛的种子,这个种子只要种下去,将来成佛就有了时间表,就跟庄稼你没有把它种到土里,你希望永远开花结果永远没有那一天,当把种子种到地里,你就耐心等待,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等它发芽开花,就会有结果的那天。受戒当然最好要对戒的内容先了解,了解后受戒更有信心,今天
发布时间:2019-01-22
归命卢舍那,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闇。 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 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 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 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 菩萨觉悟了什么 在授出家比丘戒的时候,一个人真正得到比丘戒后的时候,魔王恐怖。如果一个人得到菩萨戒的时候那是个什么状态,诸佛世界悉皆震动,都会互相说:"奇怪,娑婆世界那个地方有某某人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奇怪,有这么大的功效
发布时间:2019-01-21
三聚净戒难得闻,经于无量俱胝劫,读诵受持亦如是,如说修行者更难。在灵隐寺受在家菩萨戒的殊胜之处 大家很有福报,能在这次纪念弘一法师在灵隐寺受戒100周年之际,在传授出家人三坛大戒圆满之后,来这里求授菩萨戒,很殊胜。 出家师父的菩萨戒昨天刚刚授,很圆满。这次灵隐寺的戒坛非常的殊胜,怎么讲呢?我们的三坛大戒,从沙弥戒到比丘戒,再到菩萨戒,跨度一个月,在授三坛戒的时候每堂戒都下雨,天降甘露,尤其前几天,天气炎热,昨天下了雨,天气就很清凉。如果光是下雨也体现不出殊胜地方,那这殊胜怎么体现?我们开始受戒排班引请的时候,把这个出家师父三百多人的队伍,从药师殿到方丈室引请方丈的时
发布时间:2019-01-21
面对身心所生的不安,我们要学会欣赏,甚至要学会欣赏自己的贪嗔痴。一些修行时间比较长的居士会发现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当了佛教徒之后也没有象佛菩萨一样,贪嗔痴烦恼偶尔还会忽然生起。 比如说我,修慈心观,花了两个小时,用了各种方法特别努力,才生起了一点点慈悲心;可是等过会儿,我被谁绊了一跤,就特别生气。这个时间才发现我怎么能生起这么大嗔恨心,开始讨厌起自己来,连和自己和解的能力都没有,要把所谓不好的自己隐藏起来。这种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也没有欣赏自己的能力。各位如果能开始欣赏自己嗔心时候,那么嗔心就会被化解。 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嗔心不能止息嗔
发布时间:2019-01-16
很多人会这样想,我是不是可以不抓取了,不去增加自己的慈悲、持戒。我刚刚说的是因为你的起点错了,你的起点是因为匮乏去做这些事,如果你认为自己从不匮乏而去做这些,如果你的修行是为了消弭这些匮乏感的话,这本身就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你的修行是为了增加这种匮乏感,那可能就走错路了,走反了,这种匮乏感会一直伴随着你,不安就一直永远伴随着你。 佛陀成道的经历就告诉我们,可能大家做了很多很多,越做内心越不安,匮乏感越深厚;这种行为没有给你带来身心的安乐,反而带来了身心的痛苦,这种就是无益的苦行。这是我们首先要确定的,跟随佛陀修行,不是要抓取某样东西,所以佛教的修行说"放下&
发布时间: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