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等,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污染了真心,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今欲返本还原,要先调身,断除习气,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无为,在自性清
发布时间:2022-10-07
释迦牟尼佛通过向波斯匿王的几次提问,不仅让波斯匿王得出了“决知此身当从灭尽”的结论,更引导着他从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进行了剖析。接下来,佛陀为了使匿王详叙无常之理,更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佛陀问道:大王!你之形容相貌应该不是一时之间衰朽吧?正所谓“一气不顿尽,一形不顿亏”,世上没有顿朽之人,都是逐渐衰老的。因此,佛要匿王慢慢分析衰老的状况,让人对无常变化的情形得到真实的了解。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波斯匿王回答的“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八个字,已道出了身心迁流的情形。密移就是行阴迁变,密密推移,不知不觉间容颜便老
发布时间:2022-10-07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译为觉,萨埵翻译为有情。觉即上求佛道之觉,属于自利。有情即下化众生之有情,属于利他。因此,菩萨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是大乘行人的名称。菩萨境界,就好比渡河一样,渡人由此岸到彼岸,而船则在水中流,此岸譬喻生死轮回,彼岸譬喻涅槃圣地。菩萨自了生死,则不住于生死,如不住此岸,虽证不生不灭之涅槃,而又不住涅槃,如不住彼岸,这也是佛教积极救世的一面。须知,菩萨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众生个个有分,如慈悲益物利生,如此去做,未成佛而先发心度人,便是菩萨境界。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以成为菩萨,因此而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
发布时间:2022-10-06
牧童【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相传这是一代名诗人黄庭坚七岁时所作,表现了诗人早慧的诗才与颖悟的能力,用语浅白,却寓意不凡。夕阳西下时分,牧童吹着短笛,在斜风中归去,何等安闲自适。回想起来,多少追名逐利之徒,机关算尽太聪明,处心积虑地营私结党,在名闻利养中沉沦挣扎,反而把最重要的本真给迷失了。怎么比得上牧童深味自然禅趣,于世无争,恬淡自怡呢?人生于世,当如赤子,少欲知足,悠然自在。当我们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其实已经可以过上幸福生活了呢?身处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活法,若是永不知足,便如长安名利客一般,机关算尽不得安宁。懂得珍惜因缘,
发布时间:2022-10-04
今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等习俗。而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传承至今,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
发布时间:2022-10-04
农历九月初九摩利支天菩萨圣诞摩利支天 光明天尊隐身消灾护群生 释结解冤尽阳焰威神 诸恶化为尘南无除冤结菩萨摩诃萨(三称)2022 / 10 / 04摩利支天为佛教护法菩萨,梵文摩利支意为光明。因此摩利支天菩薩又被称为光明天母,具有广大自在神通,称念名号能速离灾厄,诵持咒语能够隐身免受诸难。▲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摩利支天像根据唐三藏沙门不空译《摩利支天陀罗尼经》经曰:“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怨家,能得其便。”佛经还记载,摩利支天具备隐形自在的大神通力,能救芸芸众生于危难水火之中。
发布时间:2022-10-03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是一首访友记游诗,非但无访友未遇之失望惆怅,反而获得了畅然的禅悦。一路幽寻,只见苍苔密布,屐痕历历,可见其路之僻,隐居处之深;寻久而不遇时,回头望碧天白云,白云依着静静的湖渚飘游;终于到了隐处,但见春草封住了禅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给人以静穆淡逸的氛围。山中气候多变,一阵净雨洗濯,松色愈加青翠,傍山而行,继续寻踪,峰回路转,竟抵达溪流的源头。此处进一步点出山之幽深和诗人寻游的乐趣。尾联的“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是点晴之笔,见溪花而现禅意,给人默契无言的妙悟。
发布时间:2022-10-01
佛教素有护国爱国的优良传统,佛陀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印度国王如法修身治国,更强调佛弟子要报答国家恩要努力去庄严国土、爱护国家,在佛陀的教导开示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今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现从经典中摘录佛陀教导弟子如何爱国的法语,与大家共勉。报国土恩“在佛弟子非常熟悉的“回向偈”中,有一句“上报四重恩”,出自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陀说在世出世间中有四种恩德需要我们去报答: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其中“国王恩”又译作“国家恩”“国土恩”,佛弟子不仅要爱教,而且必须爱国,这不仅是我们作为国民的责
发布时间: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