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琳通琇禅师题《药师日课》语予辞恩绝尘,不暇披览。偶入藏,阅《药师如来本愿功德》,不觉手额失声,愿人人入如来愿海也。或问:何于此经惊叹如是?告之曰:予见世人,顺境沦溺者不一,富贵可畏,甚于贫贱。今此如来,使人所求如愿,遂从此永不退道,直至菩提。则欲于王臣长者,一切人中,作同事摄。不乘如来愿航,何从济乎!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后利人者之所谓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往生法门,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则求其不离欲钩,而成佛智
发布时间:2022-10-24
2022年10月24日 农历九月廿九 恭迎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坛场。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难消灾障。忏悔众等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药师如来,又作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王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等,乃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之所以取琉璃为名,是用琉璃之光明透彻来譬喻国土清净无染。药师如来的形象通常为一面二臂,身着三衣,右手施愿印持药诃子,左手托药钵,钵内贮满能治众生因果上一切诸病之妙甘露,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以金刚跏趺姿安住于莲花月轮宝座上。药师如来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合称为“横三世佛”。他与西方阿弥陀佛同被视为
发布时间:2022-10-24
// 提起药师琉璃光如来,无论学佛与否,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医药,认为这尊佛是专司众生健康事务的。其实,佛佛道同,药师如来以其本愿力故,确与众生之消灾延寿有莫大之关系,但并非其他佛陀便不能为病苦众生治疗疾病。佛说法时常常以病为喻,用以显示众生在惑、业、苦三道中轮回的境况。而与身患“生死大病”的众生相对应的,便是被誉为“无上医王”的佛陀,尤以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代表。诸佛菩萨说法度生,首先要善于识别众生万别千差的“病根”,而后方能“应病与药”、对机说法,进而达到“疗愈诸病”、拔除众苦的目的。那么佛法中的药是什么呢?这些药与世间的药又有何异同呢?对此问题,太虚大师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
发布时间:2022-10-24
空门不肯出【唐】古灵神赞禅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这首禅偈出自一则着名的禅林趣事。当神赞禅师从百丈禅师处得法后回归受业寺福州大中寺。一天他帮业师洗澡擦背时说:“好一座佛堂,只是佛不圣明。”他的老师回头看他。神赞禅师又说:“佛虽不圣明,却还能放光。”又有一天,业师在窗下读经,一只蜜蜂扑撞着窗纸想飞出去。神赞禅师见此情形,便说了这首偈颂,于是他的业师请神赞替众人说法。这则故事形象而生动地显示了禅门灵活机变、情趣盎然的宗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扇空门,而大多数人却或投窗或钻故纸堆,劳心累形,往身外去求法求悟,于是愈求愈远,哪里会有颖悟的机缘呢!
发布时间:2022-10-22
善是顺益、顺理义,即顺益此世他世的有漏无漏行法,性离垢秽,清净无染,故名为善。善有四类:(1)自性善,即信等十一个善心所。(2)相应善,即与自性善的性等相应而起的心心所法。(3)等起善,即由自性善和相应善引起而成为善性的身语二业及不相应行和种子。(4)胜义善,即无为涅槃,体性毕竟清净,最极寂静安稳,是胜义法,故名胜义善。这里所说的信等心所,自体清净,是属于自性善类。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忍即胜解,是信的因;乐欲即欲心所,是信的果。由对于诸法真理和三宝功德忍可为因,才生起深厚信乐和希望欲得成就的乐欲果法故。这信的体性澄清,能清净心心所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信体
发布时间:2022-10-22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世界:意思是可毁坏的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灵觉:谓众生本具灵妙觉悟之佛性,或指灵妙不可思议之智慧。又众生本具之佛性与佛之智慧无异,称为灵觉不二。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整个虚空宇宙,一切万物,其实都是无常的。大地并
发布时间:2022-10-21
我们很多人在学佛后都会有自己修行的法门,或诵经,或念佛,或参禅,或持咒。这些行持在外人看来似乎并不十分困难,但经过一段切身实践就会发现,想要做到打成一片还是需要长时薰修。当我们非常专心于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时,常会有妄念出现,这是很平常的,尤其是在最初学习的时候。那么发现了妄想后,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提升我们自己的修行呢?就觉察妄想来说,要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妄念刚起时便被觉察到,这时候往往会想要赶走它。凡越想赶走,反而会有越来越多的念头不断地冒出来,旧的没去,新的又来,好像秋天树下的落叶,总是扫不干净。另一种情况,想东想西不亦乐乎,猛然惊觉,意识到自己在打妄想时已经太迟了,甚至已经想不起最初的妄
发布时间:2022-10-21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便是首先要具足信心了。佛教把信徒分成在家出家二众,但皆由信心而成立,是二众修学的共同点;其不同点,即在于戒律。戒律有在家二众的戒律和出家五众的戒律,在家出家之分,便是在这戒律上区别的。出家所以能称为僧宝,也就是由严持出家的戒律,由戒学之增上因缘,才能证得出世的圣果。戒学做到相当的工夫,便可由戒生定。定就是禅定——中国自唐以来,禅宗风靡于天下,出家者
发布时间: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