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州(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鉴禅师,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资阳一带)人。幼年即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对律藏和性相二宗经论颇有研究。经常给信众讲《金刚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宣鉴禅师颇为自负,曾经对他的同学讲:“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宣鉴禅师后来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下学人莫不归附,心里愤愤不平,说道:“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于是,宣鉴禅师便担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龙疏钞》,离开四川,准备去湖南、江西,找那里的禅
发布时间:2022-12-25
达摩西来一字无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达摩祖师当初从西天印度到中国来,是带着心灵的禅道来的,没有语言文字,全凭内心契入。如若拘泥于文字语言上的辩解,就走入歧途。语言文字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而非真理,不是法。如同画饼不能充饥,尽得文字语言义谛而不能在内心和行为上印证的人,不是真正的禅者。学禅的人要真正了解祖师西来意,才进入禅海遨游。语言文字上的空欢喜,不过是海市蜃楼,就像要用毛笔的影子不可能蘸干洞庭湖的水,纸上谈人我只是增加妄想,于明心见性无益。若想真正悟得祖师西来意,需从心地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2-12-24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这里则是更加详细地阐明,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用功,一步一步走,开步怎么走?要远离女色。怎么远离?要把你的眼睛守好,不可以看女色。你眼睛不看女色,就不会打妄想。不要跟女人说话,就不会发生感情。假若比丘,不能不跟比丘尼讲话,或者不能不跟女居士讲话的时候,则要把自己的道心把持好,要端正心念,去除邪念,才可以跟女众说话。“正心思念”,就是要起正当的观想,怎样观想呢?则是“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我出家当比丘,住在五浊恶世,可是我现在要
发布时间:2022-12-23
咏声【唐】韦应物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廖。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声音不是无缘自生或从外而来,是因缘假合而生。如双掌互击,则有声出。声音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并非实有,只是假合,所以可说“太空恒寂寥”。此寂寥不属无声,也不属有声,亦是有声,亦是无声。后两句进一步说明声音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有起必有灭。而以静比喻真如实相,因而是无生法,不待因缘,所以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但这无生法不离生灭法。如果离生灭法才有无生法,则无生法与生灭发成了对持,那么也就不是无生法了,因为无生法是绝对圆融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证悟无生法,并发菩提心,度化迷于生灭法的众生。但度尽众生不见一个众生被度,因为众生者自性亦空
发布时间:2022-12-22
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不寂静即扰乱,是烦恼的共相。掉举令心不静,即显掉举非唯不寂静,它的自性嚣动,由其嚣掉举动,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不寂静,障碍心平等正直住的行舍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止品。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昏沉的自性懵重,皆是昏懵,重是沉重,由昏懵沉重,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于所缘境无堪能任持,因此障碍轻快安稳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观品。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惰就是懈怠,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为懈怠的所依。不信的自相浑浊,又能浑浊其余的心心所,如极秽的东西,自秽秽他,是故说名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
发布时间:2022-12-22
为阐教禅师入塔【清】梦东彻悟禅师无方大道契环中,悲愿高深海岳同。应迹但随缘起尽,千江一月去来空。“无方大道契环中”,方者,方所、方法、行迹,佛道摄化众生于无形,绝行迹、泯方所之区别。盖如来所立教法,遍满十方,如同空界,群生万类,普沾其利,不限一隅,故称无方。大道无形无方,无际无限,显示纵横自在,妙用无穷之意。《璎珞本业经》日:“大用无方法王法主。”《三论玄义》曰:“适化无方,陶诱非一。”《临济录序》:“妙应无方,不留朕迹。”环中,空虚之义,指超越善恶、是非、有无、迷悟等绝顶之境地。“悲愿高深海岳同”,悲愿指佛、菩萨由大慈悲心所发救度众生之誓愿,又称大悲愿力,如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文殊菩萨之十八愿
发布时间:2022-12-22
释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佛陀说法都是对机施教、应病与药的,因为众生的根器(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说法也就不能一致,所谓时有先后,教有权实。而经典中,大小、权实、顿渐、偏圆之理各各互陈,如果不经过系统研究和整理,而后按照教义分门别类地加以判释,怎能知道每部经所处的地位,所诠的教义究竟是顿是渐,或权或实呢?那就难免要混滥经旨了。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特具手眼,以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所谓五时八教,就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也就是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
发布时间:2022-12-22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
发布时间: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