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
发布时间:2023-04-0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三百七十一尊至第三百八十四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叁佰捌拾叁尊和伦调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和伦调尊者铜像诗 偈青山座座耸云天,高高山上有真仙。世人但觉神仙好,勤修苦练几多年。偈 解人们往往只关注他人的高高在上和功成名就,却没有看到他人为之辛勤耕耘流淌的汗水。欲修得正果,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并持之以恒,非如此则不能成功。此偈教导我们,生活中难免会有欣羡他人的心态,须看
发布时间:2023-04-01
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种。这五法,能盖覆我人的自性清净心,因此称作五盖。弃除五盖,则内心不起,意地清净,堪伫道器。弃贪欲盖,此处贪欲是内意根中生欲,即前尘落谢影子,转入意地之中,追缘过去,逆虑未来,虽然不同于五根攀揽五尘,而内心中妄念丛生,因追缘前尘,则别生一种贪欲。在正身端坐修禅的时候,虽然身体及手足,安然不动,外具威仪,而内心中却胡思乱想,东忖西度,或者由可爱之声而欲想,或者追忆前人美貌端严而生爱染。如是思量分别,念念相续不断,好比是瀑布流水,前念后念,无有休息,几乎不知自身端坐为何,遂将本具善心,永远沉没,不能生长,这实在是修行者的一大障碍。古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须早
发布时间:2023-03-28
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菩萨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所证悟,觉察众生在生死苦痛中受烦恼的支配,而起大悲心欲救度他们。菩萨可分为两种,一是初发心菩萨,二是有修证菩萨,这是从菩萨道的功行多少和所证悟的真理有深浅差别而分的。如《华严经》中说有四十二位法身大士,而十地菩萨称为十圣,即是因以各地所修的波罗蜜多不同而有十地品位的差别的。初发心菩萨,如果也能发大菩提心,愿意做舍己利他的事,虽然智慧还没有诸大菩萨的高,但因其悲心深切,有上求下化的愿心,所以也名为菩萨。而诸大菩萨,也因其所用以教化众生的方便不同,而各有其特胜,如文殊菩萨重
发布时间:2023-03-28
无题【唐】鸟窠道林禅师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来时无迹去无踪”,人,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赤裸裸而生,两手一撒而去。“去与来时事一同”,常人观念上总是生乃可喜,死亦可悲,而在悟道的人看来,幻生幻死,生就是死,有生必有死,何必到死的时候才悲哀呢?人生如浮泡、如阳焰、如梦幻,毕竟终归于一抔黄土,生与死都是一样的。“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佛典中,常以“梦”与“幻”比喻一切法非实有,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入楞伽经》:“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中略)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浮生是梦
发布时间:2023-03-26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来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它转。佛初创教,要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减轻了衣食住之累,但还是离不了它。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要花时间,费工夫,劳心力,才有收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古人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
发布时间:2023-03-26
夜气苏子瞻①谓某公不学禅,临终自知时至,诸子求教,教以第一五更②早起。诸子不悟,谓为勤家③。公曰不然,谓五更勾当④,临死时将得去者是也。昔人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随身之业,将得去者也。而业有二:一者事业,二者道业⑤。事业有善有恶。恶业且置,善业则所修之福。道业则所修之慧也。而必以五更者,孟子所谓夜气⑥也。虽然,更有无所将来、无所将去⑦者,此则不但五更,应念念勾当而不可须臾离也。注释①苏子瞻: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博通经史,对儒、释、道三教皆有研究。嘉佑元年(1056)及第进士。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
发布时间:2023-03-25
山居之三【宋】雪岩祖钦禅师夹岸桃花红欲然,洞中流水自涓涓。山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又一年。“夹岸桃花红欲然”,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片热烈浓郁的桃源春光;清溪两岸,桃枝夭夭,桃花红得好像要燃烧起来一般。这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样:“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洞中流水自涓涓”,一个“自”字蕴含无穷的禅机,不管桃花如何鲜美,也不管春光如何热烈,洞中流水总是自然的涓涓流淌。流水自流亦如禅师之心,没有妄想尘劳,没有人我造作,只是自自然然,随缘度世。恰如王维在《辛夷坞》中所描绘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此处洞中水与芙蓉花有异
发布时间:202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