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苏州天平山上的白云泉,自此诗问世后方扬名于世,由此可见本诗之妙。首二句描写了白云泉中自由自在的白云与无牵无挂的泉水,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纯朴的山林生活的向往。一句“云自无心水自闲”,看似闲来之笔,实为着笔不凡。尾二句起伏跌宕,一改前句冲和平淡之风致,以“奔冲山下”与“添波浪”两处富于动感的动态描写,看似埋怨泉水多事,为纷繁的世间再添烦苦,实为表现泉水自由奔泻的自由个性,同时暗喻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自由旷达的禅境的倾慕。“遇客多言爱山水,逢僧尽道厌嚣尘”,(《夜题玉泉》)便是诗人对此诗的绝妙注脚!全诗以实衬虚,寓情
发布时间:2023-06-27
传灯传灯录①所载诸师,如六代相承②、五灯分焰③诸大尊宿④,皆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所谓“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⑤者是也,岂易言哉?而今人或得一知半见,或得些少轻安⑥,便自以为大悟大彻。而无眼长老又或以东瓜印子⑦印之,一盲众盲⑧,非徒无益而有害,可胜⑨悼欤!注释①传灯录:即《景德传灯录》,凡三十卷。北宋道原禅师撰。为我国禅宗史书之一。原题名为《佛祖同参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1701人之传灯法系,内容包括行状、机缘等。其中附有语录者951人。以灯能照暗,法系相承,犹如灯火辗转相传,喻师资正法永不断绝,故称“传灯”。②六代相承:指中国禅宗祖师达摩
发布时间:2023-06-27
月夜泛舟【唐】法振法师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称“烟波钓徒”的唐代词人张志和一首《渔父》,将多少代人带入清新超脱的境界。词中的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界。而此诗中的西塞山,与韦应物的《西塞山》一诗所指相同,位于今湖北大冶县境内。首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勾画出一幅深夜的美景,意境清明空澄;后二句以实衬虚,如梦如幻,那舟中客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静卧素舸,枕月梦花,神游天外,进入了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之中。全诗如画如幻,着笔不凡,给人清幽渺远的禅悦意境。
发布时间:2023-06-26
哭柏岩禅师【唐】李益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吊祭诗。首联写禅师临近生命终点之际,与众平静道别,没有任何愁苦落寞之感,何等坦然自若!颔联继续描写禅师生前的生活百态:亲自督修埋骨坐塔,日日清扫供佛影堂,一刻不曾松懈修持。颈联以严谨的对仗与平实的笔墨写禅师的风骨:日夜闻钟参坐,春秋托钵修心,展现了一代大师“平常心是道”的精神风范。游方的禅子们,将“空”游柏岩了,他们到达柏岩会真正体会到“空”的禅意。全诗层层迭进,表现了诗人对禅师的崇敬之情。贾岛也做过一首《哭柏岩禅师》,可参照一读。诗云:“苔覆石床新,师堂占几春
发布时间:2023-06-26
波罗提木叉,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翻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能奉持这些戒法,自然就能够得到解脱,得到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乃至涅槃的解脱,这就是别别解脱。同时,我们如能奉持戒法,处处都可以解脱,六根、六尘乃至六识,处处都可以得到解脱。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若持戒则能远离惑业之系缚,得无漏清净智,系世间诸学中之最上者,故有无等学之誉,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七说:“于诸光明,日光为王;于诸山中,须弥为最;一切世间学,波罗提木叉为最;(中略
发布时间:2023-06-26
我们之前说过,即便是外道有种种的不同,如果不能一一指出,对于初学的人来说也是难以辨明的。但是种类太多,只能说一个大概,还需要修学的人自己在过程中加以鉴别分辨,这里参照智者大师所立,将外带归纳以下四类:第一、佛法外的道在这里,凡是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学都可以统称作是外道,大概可以分做:一、天魔鬼神,比如不说持戒,但令纵欲的教,或是破坏佛法的教等;二、占相吉凶,比如用一些神通之力或是诈术欺骗愚民的教。这些外道所带来的结果,对于心性可说是一点利益都没有的。第二、依附佛外道这种依附佛的外道是指执着空有的人,比如过去在印度有一个犊子外道,在佛灭后二百年中,自说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称作犊子部,说一切众生有实我的
发布时间:2023-06-25
涅槃是梵语,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称虽然不同但意义相同。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也可以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涅槃有两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就小乘方面来说:证得阿罗汉果,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生命体犹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受生死,叫做无余涅槃(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换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烦恼业惑已经解脱,即众苦所聚的
发布时间:2023-06-24
学习佛法一段时间后,不少人会考虑给自己安排每日的功课,好比想要掌握一门学问或是一技之长,想要孰能生巧,都是需要反复练习,做到定时定量的功课,才会有好的结果,学佛也不例外。但是也有许多修行人,尽管每天都会做功课,对于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做功课、做了功课有什么好处,却都是迷迷糊糊,不甚清楚的。至于讲到什么叫做佛、什么叫做菩萨、做人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希望成佛成菩萨、佛的道理是怎样的、佛经都讲些什么道理,可能更是不明所以了。关于修行,第一要紧的事情是发愿心,只要愿心发得大,发得切实,无论什么样的目标,没有做不到的。不过,如果一个人要想发愿心,对于修行的利益一点都不了解的话,这愿心又怎么能发得起来呢
发布时间: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