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意义皈是皈向,皈敬,皈宿;依是依托,依靠,依赖。如游子归家,依靠父母;如浪子回头,找寻安全的归宿。又如学生信赖老师,随从学习;或信赖任何主义,任何宗教,皆名皈依。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所归向依靠的对象,是否真实可靠,能否给人正确的指示与辅导,抑或令人迷失自己,误入歧途。因此,当我们开始归依任何宗教,信赖任何主义之前,都要提高理智,慎重考虑。否则,信赖邪知邪见的人,或信仰导人迷信的宗教,皆有害无益。即使是教人行善,志在生天的信仰,亦得益不大。因为天福享尽,还会堕落,并非真正皈依处。佛教的真理,纯正究竟,纯善无恶,能令人出离三界,解脱生死,永享无穷的福乐。我们皈依三宝,由事相三宝的启示,远离邪恶
发布时间:2023-11-01
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娑婆世界的众生与观世音菩萨因缘最深,不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和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寺院都会举行纪念法会,因缘殊胜。由于观世音菩萨是多劫以来的应化圣贤,年代邈远,其最初示迹因缘,已经无从稽考。在国内有两本书,一本为《编年通论》,一本为《汝州志》,记载著有关观世音菩萨的事迹,可以作为参考。《编年通论》第十三卷说: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严持戒
发布时间:2023-10-31
(十)僧睿之参禅僧睿,《高僧传》卷六说:“魏郡长乐人也。少乐出家,至年十八始获从志。依投僧贤法师为弟子,谦虚内敏,学与时竞。至年二十二,博通经论。尝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与贤有濠上之契,谓贤曰:‘睿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至年二十四,游历名邦,处处讲说,知音之士,负袠成群,常叹曰:‘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厝心无地。’什后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亦称菩萨禅。睿既获之,日夜修习,遂精炼五门,善入六静。”所谓《禅法要》三卷,即《坐禅三昧经》上下二卷,现存于大藏经中。僧睿所作《关中出禅经序》说:“禅法者,向道
发布时间:2023-10-29
江上秋夜【宋】道潜法师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这又是一首难得的描画江上秋夜清皎宁静意境的佳作。诗歌细致地描写了江上自初夜至夜半、由阴雨至雨霁月现的阴晴变化,喻示着深深的禅理。首联写秋雨潇潇,秋声瑟瑟,雨沉暗江一片苍茫,梧叶翻动一片萧瑟。苍劲的秋风直吹到半夜才停歇下来,一个“断”字将笼罩于首二句的阴沉、萧瑟化为虚无,大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一直在楼头感受着秋夜诗意的诗人欣喜地发现:月亮在浮云浅淡处露出清皎的光辉。好一句“月在浮云浅处明”,含寓了多少人生哲理。那本自澄明晶莹的禅心不是也要经过秋风秋雨的洗礼,经过正念与妄念的争斗才能如明月般脱颖而出么?全诗层次分
发布时间:2023-10-28
现在各界拟发起追悼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水陆法会,我今日且讲水陆道场之缘起。何谓水陆?水者江海湖沼,陆者高低丘陵,水陆包含虚空,凡有色相,均不能离此三者。我佛如来发大慈悲,赈济有情,故有此法门。此法门缘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见一鬼王,求佛普渡。释迦牟尼佛因说水陆之法。此鬼王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怜诸众苦,设法超度,使幽冥地狱众生,均能超生极乐。中国则始于梁武帝,梁武帝请志公和尚初起水陆大斋,发菩提心,制定水陆仪轨,极为真诚,利益昭著。蜡烛熄后,梁武帝一礼,灯烛尽明;再礼宫殿震动;三礼空中雨花。水陆之功德,有如此者!唐朝法海寺英公禅师启建水陆,超度秦庄襄王、范睢、穰侯、白起、王龙羽、张
发布时间:2023-10-28
佛法中的道理甚深微妙,我们除了信受奉行之外,还要深入经藏,体解大道。佛法中所包含的智慧广大如海,如果我们不能深入研究其中的内涵,又怎么能够真实获得佛法的利益呢。信仰佛法本身就要求我们学习了解经义,信心和解理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法句经》上说“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对于经义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坚固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解理应做两层解法,先要深解胜义谛理,佛所说的大小乘法的教理,都要研究清楚明白,这是基础。其次是解世俗谛理,世间各种学问,都要尽量去研究,这是作用。有一法不懂,则摄机不广,起用不宏,因此佛诫弟子“法门无量誓愿学”。相反,如果不理解佛法,就好像一个人在暗室中“有目
发布时间:2023-10-25
感怀【宋】清豁禅师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龙吟云起时,闲啸两三声。一天,清豁禅师与冲煦长老相伴而行,前往访晤从未照面的大章山契如庵主。庵主禅风逸格,不务聚徒,不畜侍童,剖一大朽杉为庵,且机锋尖峭,开示世间,名闻闽浙。这天正好庵主在山间采粟,清豁便问他:“道者,契如庵主在什么地方?”庵主答道:“你们从哪里来?”“从山下来。”“为什么到这里来?”清豁反诘道:“你这里到底是什么处所?”契如作揖道:“那还不吃茶去!”二公才知道此人就是大章,于是共诣庵所,晤坐于大章左右,阔论高谈,兴味良高,不知不觉间已到夜晚。不时有豺狼虎豹来到庵前,全都驯服地绕树三匝而遁
发布时间:2023-10-24
皈依三宝,首先要明白三宝的意义,以及三宝一体的联系作用。例如佛宝,如无法宝,则无以教化众生,若无僧宝,则无以弘扬正法。又如法宝,若无佛宝,则无证理的人,若无僧宝,则无修学与弘传之众。又如僧宝,若无法宝,则无修学的方法,若无佛宝,则无修学之目的。因此三宝一体,互摄互用,不可分割。我们学佛信佛,必须同时信仰三宝。信佛,学法,敬僧,缺一不可。社会很多人,都自称是三宝弟子,但能理解三宝,真正信仰三宝的人反而不多。或有人不信佛,不敬僧,但能讲解佛法,而不看重实际修持。也有人只信佛,学法,而不敬僧。也有人只知敬僧,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更谈不上学佛修行。。信仰三宝,一定要同时皈依三宝。深信佛是亲证真理的
发布时间: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