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思想家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为学应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一门深入是学问的造诣。如果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为学问,只能算是常识,所谓门门通,门门稀松;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就不能够见其成就和独到的特色,那不是专家,而是一般的通才。所以,佛制规定,出家的比丘应该专精于经、律、论的修学,如果资质优秀,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时间,旁览教外的典籍,因为人在一生中的时间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圣典浩如烟海,虽皓首穷经,尽毕生之力,也无法尽学其
发布时间:2014-08-02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发布时间:2014-07-31
"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词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东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
发布时间:2014-07-31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发布时间:2014-07-30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
可是谁是明师往往无法得知,特别是宗教经验和禅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门时,更是无法判断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不过,明师虽然未必有名,但若为大众公认的明师,自然要比自称明师而尚未被大众所公认的,要可靠得多。在无力明辨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的阶段,
发布时间:2014-07-30
你想什么,就和什么感应。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把这公案跟这个比较一下:
有一个老和尚,他在房间参禅,老和尚是住在寺庙一个闭关的地方。老和尚在闭关的时候,他中午都会下来吃饭,后来有几天他都没下来吃饭。方丈和尚就觉得很奇怪,就派一个侍者去问:您老人家这几天怎么都没下来吃饭?老和尚说:我这段时间功夫相应,天人送供养给我,所以我就不需要下去吃饭。
这方丈和尚他当然是学过教理,他说:这样子你心中还是有所住,你的心还是住在三界的因缘,你想想看,天人会给你应供,那表示你的心还是跟他感应。修行的老和尚一听到以后,他马上觉醒,继续用功,第二天他就乖乖下来
发布时间:2014-07-29
禅宗所说的悟,是放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此观念摆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视过程不重视目的。在修行过程中依照明师的指导,用正确的方法,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所谓一掴一掌血,一步一脚印,贴切着每一念,不容瞻前顾后,念念不断、丝丝入扣
发布时间:2014-07-29
好像一夜之间,身边很多的人都开始学佛。手上戴着佛珠,胸前挂个佛像……但你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
有的人修了后,就像黑社会老大,动不动就威胁你:你这样做会下地狱,你那样做会有报应。你吃块肉,他横眉冷对。你无意中说了一句佛不好的话,他怒目圆瞪,教训你半天,如果你不听他的,他郑重地宣布,你会不得好死。
真佛永远给人力量,给人安宁。这种动不动就吓唬别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得了焦虑症,在家搞卫生,不小心打死一只蟑螂,她难受好几天,因为杀生了,可能会下地狱,又因为那只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辈子的父母,否则,
发布时间: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