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甲辰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正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传统节日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学佛的人对于龙的形象都不会感到陌生,龙不仅是遵佛付嘱护持正法的“天龙八部”之一,更与佛陀一生行化密不可分,例如九龙吐水灌沐金身、降服毒龙收入钵内等,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佛门每日用斋时的一个仪轨也肇始于佛陀对龙族的救护:过堂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然后会有一位师父拿着小刀和小手,取少量饭粒放到斋堂门口的小台上。这一过程叫出生或出食,也就是施食给众生,而被施食的对象就包括今日主角龙的天
发布时间:2024-03-11
送文禅者【宋】云峰文悦禅师禅人别我访南宗,吴楚山川去几重。莫谓临歧无可赠,万年松在祝融峰。参禅的友人别我远去,此去之路山一重水一重,不知后会又何昔何年。诗人依依相送,知己临歧而别。“万年松在祝融峰”,尾句气韵雄阔,非同凡想。万年松擎天拄地,笑傲浮云,万年长青,只有到了绝顶孤拔之境的禅者,才能赏鉴这万年松挺拔独立的身姿。千言万语,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已尽在这不言之中。在禅诗中,送别诗不多,兹举两首以飨读者。钱起的《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发布时间:2024-03-10
大家研究佛法,留心于戒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梵文在表述戒律时似乎并不止一种名称——当我们说律藏时用的是“毗尼(新译作毗奈耶)”,三藏分别是修多罗藏(经藏)、毗尼藏(律藏)、阿毗昙藏(论藏);当我们说六度中的持戒时用的是“尸罗”,持戒度就是“尸罗波罗蜜”;当我们说佛陀遗嘱让弟子们以戒为师时,用的是“波罗提木叉”,所谓“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既然都是指着我们平时所说的戒律,为何会有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三个不同的名称呢?这三个名称彼此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是毗尼,这是梵语,翻做中文叫作律,也就是法的意思。法以楷定作为意义,是楷正决定是犯或者是持。因为律藏当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话有轻重的
发布时间:2024-03-09
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因为心想的不同,而有造业的不同,因此有了诸趣的轮转,其中的依正二报、苦乐二受,更是千差万别。总的来说,这一切无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不可取,只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虽然各随业所现不同,而于中实实在在没有能作的人。因此说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由此所生的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如果有众生,能够昼夜常常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即能使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所有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属于身三善业;不妄
发布时间:2024-03-08
赠林逋处士【宋】孤山智圆法师深居猿鸟共忘机,荀孟才华鹤氅衣。满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渔归。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肥。尘土满床书万卷,玄纁何日到松扉?一生不娶,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的林逋居士是智圆法师一生的至友。首联讲述处士不仅是位泯灭机心的高人隐士,还是一位有荀子、孟子般的才华与风度的饱学之士,赞美了林逋的人格与才华。颔联与颈联具体而微地描写处士的隐居生活。他任凭落花满阶,过着渔舟唱晚的无拘无束、优游自在的生活。在青蒲抽芽、风拂野水的大好春光里,处士园中的紫蕨在一场新雨过后如此肥润鲜嫩。处士无心入世,任万卷诗书淹没尘中,如此高士俊杰,世间的帝王何时授以紫袍请他出山呢?智圆禅师的另
发布时间:2024-03-06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流传经、律、论和注疏语录等典章为数不少,最早集成全藏,始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命张从信往四川雇工开雕,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凡历十三年而告成,号为蜀版《大藏经》,世称为北宋本,最为精工,惜久已散佚。此后宋朝续刻大藏经四次,最末一次,系理宗绍定四年(1231),于碛砂之延圣院开雕藏经,至元季方告成,世称为碛砂版。此藏见者尤少;惟陕西西安开元、卧龙两寺犹存孤本,尚称完壁。于是朱庆澜等发起影印,并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上海组织影印宋版藏经会,筹划款项,积极进行。先派人赴陕西点查册数,计共六千三百十卷,所残缺者仅一百余卷,以北京松坡图书馆所贮之宋思溪藏残本补之,
发布时间:2024-03-06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着四圣谛理而起修,缘觉乘则是依着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之处。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旧译作缘觉,新译作独觉。按照天台教义,缘觉与独觉有所不同:有一类行者,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为缘觉;另一类行者,生于无佛之世,无从闻法,但因为宿世修学之力的缘故,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到世间无常,而断无明心想。或在山间林下,见到飞花落叶外境,以一念相应慧,豁破无明者,皆名独觉。十二因缘,也叫作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是说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第一,“无明”,是痴暗的意思,为烦恼的通称,因属于心意的想计,亦名为惑。第二,“行”,是
发布时间:2024-03-04
山居之一【宋】云峰文悦禅师垄麦重重覆紫烟,太平时节见丰年。野云忽散孤峰出,列派横飞落涧泉。这是一幅农家丰年图。“垄麦重重覆紫烟,太平时节见丰年”,重重垄麦,袅袅紫烟,地气温润,正是丰年瑞象,也正是禅师心灵祥和的象征。首两句极写天地阒寂无声,仿佛一切都似乎融化在恬静之中。“野云忽散孤峰出,列派横飞落涧泉”,忽然一转,阑入动景,生机远出。但见野云迸散,孤峰挺出,苍翠扑面。一瀑飞泉,跳珠溅玉,腾闹无尽。平畴麦垅紫幂幂的恬静,忽为孤峰耸翠、落瀑飞泉所取代。诗人的心灵并没有沉浸在寂静之中,也不会被喧闹所扰乱。执着于寂寥恬静,即沉溺于一潭死水的断灭空。无心之境固然好,但如果是一种枯木死水的状态,就堕入了顽
发布时间: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