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十 鸟窠道林禅师圆寂日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白居易《鸟窠禅师赞》杭州西湖鸟窠禅师,本名道林,九岁就落发出家,二十一岁到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来独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叶茂盛、盘屈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结巢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称他为鸟窠禅师。由于禅师道行深厚,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也来到巢下拜访禅师,他看到禅师端坐在摇摇欲坠的鹊巢边上,于是说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我坐在树上倒一点也不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
发布时间:2024-03-19
317甲辰年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早在太子初生之时,阿私陀仙人就曾预言: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若出家修行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随着太子日渐成长,父亲净饭王心中对此的忧虑也愈发严重。树下观耕像出游感苦青年时期的悉达多太子,性喜清静。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太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忧郁。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壮,悉达多太子怜悯病人,心自忧怖。又一日从西门出游
发布时间:2024-03-17
退院别庐山【宋】黄龙慧南禅师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去住本无着,禅家绝爱憎。古时十方丛林的住持和尚,一般不过三五年。如果德风高卓,僧众心服,则可共推再任。黄龙慧南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当了两任住持,又受筠州僧众迎请,到黄檗寺任住持,本诗即作于此时。禅师在庐山一住十年,离别旖秀美的庐山和十年来相濡以沫的僧众,自不免恋恋不舍——圣人不离常情。“十年”与“一旦”的强烈反差,流露出依恋留连的情怀。离山之时,旧友一直送到江边,禅师志趣高逸,携鹤登舟。离庐山前往黄檗,要穿鄱阳,入赣江,出蜀水。这段行程,江水弯曲。但水流无心,毫无滞碍;帆势得风,随意轩腾。“幻情有去
发布时间:2024-03-15
大士著有《心王铭》,对禅宗意趣的影响甚为深远。兹抄录全文如下。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彼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发布时间:2024-03-15
我们在阅读佛经时,常会看到翻译者为某代的某位三藏法师,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陈天竺三藏真谛”等,而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莫过于“唐三藏”,亦即玄奘三藏。三藏法师就是通达三藏并能以法为师、以法师人的人,那么你知道这三藏是什么含义吗?首先,藏字读“zàng”,是含藏之意,是指其中含藏着许多义理,因此佛教所有经典合在一起称为“大藏”或“藏经”,也可名之为“大藏经”,而寺院中的“藏经楼”也就是供奉存放藏经的处所。所以大家下次参观寺院时别再像一些武侠小说一样以讹传讹念做“cáng”经楼了,正确的读音应为“zàng”经楼——佛陀演说经典旨在化导众生,解决大家的种种问题,倘若收藏或是隐藏于高楼之上而不能广泛
发布时间:2024-03-14
今日是甲辰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正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传统节日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学佛的人对于龙的形象都不会感到陌生,龙不仅是遵佛付嘱护持正法的“天龙八部”之一,更与佛陀一生行化密不可分,例如九龙吐水灌沐金身、降服毒龙收入钵内等,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佛门每日用斋时的一个仪轨也肇始于佛陀对龙族的救护:过堂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然后会有一位师父拿着小刀和小手,取少量饭粒放到斋堂门口的小台上。这一过程叫出生或出食,也就是施食给众生,而被施食的对象就包括今日主角龙的天
发布时间:2024-03-11
送文禅者【宋】云峰文悦禅师禅人别我访南宗,吴楚山川去几重。莫谓临歧无可赠,万年松在祝融峰。参禅的友人别我远去,此去之路山一重水一重,不知后会又何昔何年。诗人依依相送,知己临歧而别。“万年松在祝融峰”,尾句气韵雄阔,非同凡想。万年松擎天拄地,笑傲浮云,万年长青,只有到了绝顶孤拔之境的禅者,才能赏鉴这万年松挺拔独立的身姿。千言万语,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已尽在这不言之中。在禅诗中,送别诗不多,兹举两首以飨读者。钱起的《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发布时间:2024-03-10
大家研究佛法,留心于戒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梵文在表述戒律时似乎并不止一种名称——当我们说律藏时用的是“毗尼(新译作毗奈耶)”,三藏分别是修多罗藏(经藏)、毗尼藏(律藏)、阿毗昙藏(论藏);当我们说六度中的持戒时用的是“尸罗”,持戒度就是“尸罗波罗蜜”;当我们说佛陀遗嘱让弟子们以戒为师时,用的是“波罗提木叉”,所谓“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既然都是指着我们平时所说的戒律,为何会有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三个不同的名称呢?这三个名称彼此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是毗尼,这是梵语,翻做中文叫作律,也就是法的意思。法以楷定作为意义,是楷正决定是犯或者是持。因为律藏当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话有轻重的
发布时间: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