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事【宋】龙册晓荣禅师一念周沙界,日用万般通。湛然常寂灭,常展自家风。本诗显示真如妙性湛寂常恒、体用不二的特质。如何是禅?三界绵绵。如何是道?十方浩浩。真如妙性分形万亿躯,尘尘彰妙体,刹刹尽毗卢。无性缘成,故“一念周沙界”。在平常日用之中,条条大道都通向了悟之途,万事万物无非是真如妙性的呈现,故“日用万般通”。禅者以般若无知的观照,保持着澄湛宁静的如如境。于是,即便在“愁杀人”的日用中,也有快乐的“无忧佛”;在“生死”的苦海中,更有“湛然”的常寂光。江河竞注、日月旋流,依然不动;暑往寒来、春夏秋冬,总是不迁。
发布时间:2024-01-31
释尊始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宣示圆顿大法,说《梵网经》,制大乘菩萨戒,但是小根小智的众生不能获得法益。于是,世尊前往印度波罗奈国,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至此世间才有了三宝。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这就是华严时。之后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这是阿含时。在阿含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诘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这是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这是般若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法华之后,佛将要入灭,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
发布时间:2024-01-30
四、发菩提心若只具有前面所说的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那充其量也只是小乘行者,唯有相信“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才能够成就佛道。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是道,求真道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求正觉的心就是菩提心。概括来说,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就叫做魔业。忘失尚且如此,倘若根本未发,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可见,若没有菩提心的依据,所作的一切善业都
发布时间:2024-01-29
颂古【宋】云峰文悦禅师抱拙少林已九年,赵州忽长庭前柏。可怜无限守株人,寥寥坐对千峰色。达摩在少林面壁九年,终于等来慧可,将禅之妙法传于东土。禅法妙心亘古早有,未来不无,如圆明居士雍正在《拣魔变异录》中指出:“且如世尊所拈之花,达摩未来震旦以前,为有花耶?为无花耶?震旦之花不因达摩来而始有,则佛法岂是达摩来而始有耶?”有僧问青原行思禅师:“如何是禅”?青原答:“碌砖”。又问:“如何是道”?曰:“木头”。碌砖、木头与震旦之人相处久矣,于禅法妙心来说,碌砖木头亦无欠无余。参禅者向赵州探求什么是佛法大意,赵州遂以“庭前柏树子”作为回答。这回答从自性中流出,超越理性,索解无端,不能向文字中求。而后世禅人
发布时间:2024-01-28
我们已经了解到起惑(烦恼障)、造业(业障)、受苦(报障)的三障生起次第,那么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追根溯源地从烦恼障下手。在佛教看来,我们之所以有种种烦恼,根本在于我执深重,若是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中心,势必会看不破、放不下。破除我执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但初发心者不妨从以下这七种心念做起:一、惭愧心对于惭愧的感受,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可一般人都把惭愧心错误地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攀比上。例如人家儿女婚宴摆了二十桌,自己若是不能超过他摆上二十五桌或三十桌,便深感“惭愧”;又如捐钱做善事,别人一千八百地捐出来,我出于“惭愧”,虽无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这些出于“惭愧”而攀比的想法是错误的
发布时间:2024-01-28
(十四)宝志是祖师禅的肇始者据《高僧传》所说,宝志(亦作保志)是一位神异莫测的异人,示现的灵迹甚多。他少年出家,即师事钟山道林寺僧俭,专修禅观。《高僧传》卷十一说:“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为和尚,修习禅业。至宋泰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敬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梁武帝)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
发布时间:2024-01-26
吾尝静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于毁誉耳。故毁我者,则人凶而我吉;誉我者,则人吉而我凶。又毁誉生于好恶,好恶又生于未始好恶者。吾故曰:天下未始有吉凶也。虽然,吾尝以未始有好恶者,观天下之吉凶,皆龟毛兔角也。若以吉凶观未始有吉凶者,则未始有吉凶者,无往而非吉凶也。若然者,吉凶初无所从,顾我所观何如耳?故箭穿石虎,鱼跃冰河,若不以未始有吉凶者,感冰与石,则冰鱼与石虎岂能随我而变之哉?如君子不宿怒于心,正此道也。但众人昧理而纵情,始乃物我亢然耳。且凡好恶不能自生,必因前境而生。既因前境而生,则我现前之好恶,本前境之好恶,与我初无有涉也。譬如亲疏之人,我心坦然。或亲疏忽至,则我好恶之情油然
发布时间:2024-01-26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许多事业从开始到结局,终免不了受到种种障碍,学佛修行也是如此。修学佛法,求证至高无上的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释迦牟尼佛都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何况是我们呢!在这生生世世的修学道路上,艰难程度比任何世间事业都要大,自然免不了受到层层的障碍。这些障碍总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报障、业障、烦恼障。报障的报,就是果报。所谓报障,就是受到果报上的障碍。佛经上说修学菩萨道有三途八难,这都是报障的注脚。八难包括:畜生、饿鬼、地狱、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众生在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中轮回,三恶道的众生遭受着极苦的果
发布时间: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