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戊寅年春在泉州梅石书院讲陈祥耀 记录 今天贵校要我来向各位谈佛教问题,我要讲的题目是《佛教的源流及宗派》。这题目牵涉范围很广,限于时间,我只能讲一些简单通俗的内容,以供各位参考而已。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他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是个太子。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佛诞生七日,摩耶夫人即逝世,由姨母抚养长大。他名叫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人们尊称他为"释迦族的圣贤"的意思。他为"度世"而降生娑婆世界(即忍苦辱的世界),慈悲敏感之心异乎常人。少时身享富贵,甚感恻然,即有出家修道之心。净饭王害怕他出家,曾加劝阻和防范,但他终于离
发布时间:2018-05-02
律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称为四分律宗。 四分律亦称《昙无德律》,系古印度上座部法藏部所传戒律。佛陀入灭后一百多年,法正尊者采用上座部律藏中之契同己见者,采集成文,随说所止,四度结集,分之为四夹,故称四分律。法正尊者又称法护,音译昙无德,为法藏部之祖。 三国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中印度僧侣昙摩迦罗(又名法时尊者)来到洛阳,得知中国缺少律法的传承,遂发愿弘扬律法。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昙摩迦罗译出《僧祇戒心》一卷,并敦请十位梵僧建立羯磨法,举行传戒大典,开十大僧传戒的先河,为我国传授戒法之始,昙摩迦罗尊者因此
发布时间:2018-05-02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这是一首赞叹出家比丘威仪的偈颂,在佛门中威仪不仅仅是外在的仪表问题,还是一种修行。威仪具足不但可以摄心,还能使众生睹僧宝之庄严而起信,自利利他。 四威仪原指人类日常起居的四种动作,即行、住、坐、卧。佛教要求僧众避免放逸、注意举止,故以四威仪代表修行者所应遵行的各种规范,即如《菩萨善戒经》云:"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于一切行不失道心。"四威仪,古人用十二个字做了总结,即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行:
发布时间:2018-05-01
文:妙道 因为殊胜的因缘而得此机会来灵隐寺护国兴圣二部僧三坛大戒戒坛求忏悔受戒,几天的戒期修学下来,感慨万千。 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的灵隐寺,在世间人眼中是一座集旅游观光、探幽寻古和求佛问道于一身的千年宝刹,而对我们来忏悔求戒的戒子来说,灵隐寺既是我们心中的神圣殿堂,又是一座烈火翻腾的大熔炉。在这座神圣殿堂里,有无尽的宝藏,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同时又是一座烈火翻腾的大熔炉,要将我们这些沾满累世习气和贪嗔痴念的戒子在炉中冶炼,以期百炼成钢而堪大用。 以戒为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涅盘之际训导弟子们的最后遗言。如是戒律之法,虽是佛制,而非天人师主观相加。释迦牟尼暨诸佛,原来也
发布时间:2018-05-01
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 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 辛酉之春,始编戒相表记。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讫。以后屡经修改,手抄数次。 是年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深为赞叹。谓较旧律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引义净之说,以纠正南山。其后自悟轻谤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经多次删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以后虽未敢谤毁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穷研;故印专习有部律。二年之中,编有部犯相摘记一卷、自行抄一卷。 其时徐霨如居士创
发布时间:2018-04-30
汉传佛教的寺院中斋堂通常称为五观堂,是僧人吃饭的地方。僧人戒律规定,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称为"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思惟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观想食物的来之不易、粒米维艰。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上品的美味不起贪念,中品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
发布时间:2018-04-30
文:性源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似箭,来戒场快一周了。 受戒,既是出家人身份的完成,也是出家人生活的起步。这一个月的戒期生活既短又长,短的是时间,长的是出家人从凡夫走向圣贤的漫漫修行路。 今天戒子们学习的内容之一是教碗筷仪。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出家人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人天师表,身口意及行住坐卧,细微之处均须觉察谨持。比如出家人用斋也是一门功课修行,虽看似寻常,却含括直指出离之道的甚深修行。过堂时,得戒和尚特意强调戒子们要"食存五观"。 《禅林象器笺》云:"僧人入斋堂进食,不著不贪是为过堂。&rdqu
发布时间:2018-04-30
文:弘一法师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今按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即积极的大悲心)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 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若解此意,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
发布时间:201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