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十五 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两千多年前,人类史上最伟大慈悲智慧的圣人释迦牟尼告别众生,进入涅槃,他为我们留下了宇宙中最为珍贵的无上法宝,更为我们指明了走向解脱唯一方向,就此离去,想象当时情景,思之不禁泪下。长劫暗夜,生死流浪,若非佛陀出世,我们真的是无有出期。 世尊示寂,在印度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吉祥而卧,入般涅槃。 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佛大音普告,声至有顶;面门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众生悲鸣,大地山海皆悉震动。 涅槃,并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终结或者开始。《涅槃经》云:"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佛陀示现生灭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0-03-09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佛说无量寿经》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
发布时间:2020-03-06
惜 福 1936年初,弘一律师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开示教导青年佛教徒应注意四项: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弘一律师如是解释"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
发布时间:2020-03-06
编者按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当年,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不让他这么做。 "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立刻吐血而死。"佛陀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于是让开,这位老人忙着上前,紧抱着佛陀的脖子,就
发布时间:2020-03-01
悲观、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乐观主义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乐观,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的乐观,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佛教"人生是苦"的教义。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根源。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 事实上,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内心的迷惑烦恼。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并非断灭,一切事物间都蕴藏着因缘因果。生命就像河流,从无始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 如果不了解轮回的理
发布时间:2020-03-01
如瑞法师 淡定处世 乐观为人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应念身世苦空。"这是教导我们应修苦空观,如实观察身心,透彻了知世间真相。 "念"是用心来专注观察,不是用口来念。 两种世间 世间分两种来讲,一是有情世间,二是器世间。 "身"即有情世间,或曰正报,是由过去所造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 "世"乃器世间,或曰依报,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身而住的世界、国土、房舍等。 &ldquo
发布时间:2020-02-28
灵隐寺 释本空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困惑和迷茫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人生没有目标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不知道人生价值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无益于社会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不知道生命归宿的人。 人生不能没有信仰,就如同生命不能没有水一样。在选择信仰时,我们要选择成就圆满的导师,要选择理论究竟的教法,要选择修行清净的法侣。在无常的世界里,我们选择智如满月的佛陀,学习圆融无碍的佛法,亲近德行崇高的僧侣。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吉祥经》,明理增慧,愉悦身心,洞彻宇宙人生的真相,破
发布时间:2020-02-24
灵隐寺 释本空 什么叫"吉祥",直接的意思是指我们的身心感到幸福、快乐、安宁。从本经看,吉祥可分为因吉祥和果吉祥,世间吉祥和出世间吉祥。正确的善的行为即是因吉祥;感受正确善行所带来的果报即是果吉祥;一般世间凡夫所感受的吉祥即是世间吉祥;超出世间的圣人所感受的吉祥即是出世间吉祥。 佛教的经典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直说空性,也就是直显心性的,说的是最深的最根本的纯粹的佛法,称为"第一义谛";第二类是用于对治的,比如戒律等,对治凡夫的烦恼和习气;第三类是让人生善,教导大家怎样做善事,怎样成就善法;第四类在佛法
发布时间:20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