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本无异,只在一念间。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切恶念、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举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如果人人都能弃恶从善,即使是地狱也能成为天堂。 因此,每个人都要静坐常思己过,经常检点审视自己的内心,摒除心中的恶念,放弃伤人的恶言、恶行。让自己的心灵纯净,才会得到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安宁。 天堂与地狱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冥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武士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
发布时间:2020-05-04
一富裕的农夫从田埂上走过,看见贫穷的农夫饿倒在路边,奄奄一息,问他:你怎么饿成这样子? 贫穷的农夫说:我天天从村东走到村西,从村南走到村北,一粒粮食也捡不到,怎么不饿成这样子呢? 富裕的农夫看看他的田,都荒废了,长满了杂草。“我有三十亩薄地,都足以衣食无忧了”,富裕的农夫说,“你有三百亩良田,却都荒了,真是可惜!这么好的田地,为什么不种呢?”“滚!”贫穷的农夫朝他吼。 富裕的农夫摇摇头,回家拿了粥和馍,又到田埂上,给奄奄一息的农夫吃。 奄奄一息的农夫愤怒地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天天在家喝酒吃肉,却把不要的粥和馍扔给我!” 富裕的农夫又回家,拿来肉,说:“你试试,能不咽下去。”
发布时间:2020-05-03
经云:报通三世,转变由心。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
发布时间:2020-05-03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 世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着与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口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坏的却是牙齿,并非舌头,舌头直到人死后,才逐渐腐坏,可见柔软比较久长。《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憨山大师也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应该只从柔处不从刚。 二、只想好处不想坏 所谓“三界唯心,
发布时间:2020-05-03
(续前)对于人的欲望,济公写过《临江仙》的词: 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 这般躯壳好无知, 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 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 冬来犹挂夏天衣, 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这首词的上篇,从表面上看,说的是人的食欲难填,而实际上是对无边的世俗欲海的挪揄与鞭笞,写得通俗明白,写得形象生动;人的贪婪是源于不满足。不满足推动着我们用尽心思去装饰和充实着我们的生命,赋予生命各种各样的目标和意义。 我们穷尽一生的光阴为这些所谓的目标和意义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进取---可是在这样一个过程里,我们又远离了多少生命里最本真的那份快乐和可爱?又抛弃了多少灵魂里最纯
发布时间:2020-05-03
我们真正能够为众生的时候,才能得到解脱;我们真正能够饶益众生的时候,才能得到自在。我们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要求、不求回报地去关心照顾他人,这就是饶益众生。 饶益众生,一定要从家人做起。没有要求、不要回报地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为他们付出,这就是修行。比如,五一假期,多陪伴家人,少玩手机,多和父母、孩子交流,唠唠嗑。 对待家人,我们习惯成自然地不懂礼貌,不会温柔,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懒得搭理。因为太过熟悉了,而不知珍惜。“你快点行不行!?大男人这么会磨蹭,像个老婆子!”在超市一位妇人对抱着儿子选购饮料的丈夫吼叫,转过身却软了嗓子:“这位姑娘,请帮我挑三个茶叶蛋,要入味一点的喔!”类似的情景应
发布时间:2020-05-03
如来的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而不为余者所摧故,如同金刚能摧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 知处非处业异熟,种种根机种种界, 种种信解遍趣行,染净二种静虑等, 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 寂灭烦恼习气智,如是宣说十种力。 如来证得实相的妙智,能够了达一切境相,坚固最胜,没有可以破坏和超胜他者,故名为力。力分十种。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处,即合道理义,非处即不合道理的意思。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了知,如造作善业,即知其决定得可乐的果报,名为知是处。若造作恶业,能够得到可乐的果报,决定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如来于一
发布时间:2020-05-02
济公出自儒雅门庭,自幼读书,文学深有造诣。住灵隐寺曾被选任书记,一切内外文件均出自济公之手。写作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诗句工整,诗意潇洒豪荡,有情有景,深寓禅机。 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从济公与少林寺的书信往来情况看,其中应有着一种非同一般的因缘。从这篇《寄少林和尚》之中就可窥见其端倪: 愚徒道济稽首焚香致书于少林大和尚法坐下: 窃以水流云散,容易别离; 路远途遥,急难会面。 嗟世事之无常,痛人生之莫定。 然大地尚全,寸心不隔。 目今桂子香浓,黄花色胜; 城中车马平安,湖上风光无恙。 我师忙里担当,闲中消受。 无量无边,常清常净。 拜致殷勤,伏惟保重。 济不慧,钻开
发布时间:20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