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修行人,我们都想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但是,行持善法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积累功德就更不容易了。那么,怎样行持善法,积累功德呢?有八种殊胜方法。 八种殊胜方法 第一 深信 首先就是要深信。信为功德之母。深信是从明理中产生的,首先要明白佛理。明白了佛理,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在不明理的情况下,盲目地信仰,这叫迷信,是一种愚痴、迷茫的状态。有足够的闻思,才能明理,才可以产生真正的信心,才会产生深信。 第二 决心 你信佛、学佛,包括依止善知识、学修法门等,心里应该都是非常肯定的。也就是说,首先经过观察,经过慎重考虑,最后下决心、做决定:“我要信佛!我要学佛!我要依止善知识,我要好好修持
发布时间:2020-05-05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十善业报经》 因为众生起心动念各不相同,所以所感业果也各不相同,由此而入于六道,轮转不止。生死轮回之因无非当下一念,善恶彰然,因果不爽。 起心动念 不离因果 是什么驱使众生六道中轮回?为何说“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由于众生的心念差别,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同,所造的业力千差万别。由于业力差别,导致众生不断在六道轮回。因此,怎样的心力,就会投射出怎样的世界。所以,作为修行人,应该特别注意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念。念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正修行之路。 只要有起心动念,就不离因果。所以
发布时间:2020-05-05
诗言志。济公写诗,并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他是以诗明志,以诗寄禅,以诗剖心,用诗文向尘世发出呐喊与警醒,用诗文针砭时弊,鞭挞丑恶,荡涤污秽。他还在诗文中借事借物来警世劝人。下面的《下棋》就是: 无为堂上,敌手相逢。 移来一座水晶盘,倾下两行碧玉子。 聚三掣五,夺角争先。 静悄悄向竹坞松轩,冷静静对茅亭菊槛。 排成形势,黑丛丛万里干戈; 摆定机关,白皎皎一天星象。 休言国手,谩说神仙。 遍九州夺利于蝇头,布三路图名于蜗角。 纵横在我,敲磕由他。 个中诀破着精神,要使英雄满天下。 咦! 除非有个神仙路,冲破从来七九关。 全诗无有一个“棋”字,明眼人一看就知是在写下围棋。这
发布时间:2020-05-04
有句话说:“情不重,不生娑婆。”佛教里称世间的人为“有情众生”。 每位在家佛弟子都会面对婚姻、家庭的问题。那么,在家人遇到婚姻不顺利,感情不和睦的时候,怎样化解不顺,怎么看待不如意呢。 婚姻生活,需要智慧,也需要经营,需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家庭的关系处理好。从丈夫的角度来讲,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要孝顺岳父岳母;从妻子的角度来讲,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要孝顺公婆。在教育小孩方面,要把小孩抚养好,教育好。 从家庭角度来说,夫妻双方需要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和信任。多看对方优点,少看对方缺点,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要斤斤计较,互相包容谅解。这样一个家庭才会和睦安乐,才会幸
发布时间:2020-05-04
善恶本无异,只在一念间。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切恶念、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举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如果人人都能弃恶从善,即使是地狱也能成为天堂。 因此,每个人都要静坐常思己过,经常检点审视自己的内心,摒除心中的恶念,放弃伤人的恶言、恶行。让自己的心灵纯净,才会得到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安宁。 天堂与地狱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冥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武士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
发布时间:2020-05-04
一富裕的农夫从田埂上走过,看见贫穷的农夫饿倒在路边,奄奄一息,问他:你怎么饿成这样子? 贫穷的农夫说:我天天从村东走到村西,从村南走到村北,一粒粮食也捡不到,怎么不饿成这样子呢? 富裕的农夫看看他的田,都荒废了,长满了杂草。“我有三十亩薄地,都足以衣食无忧了”,富裕的农夫说,“你有三百亩良田,却都荒了,真是可惜!这么好的田地,为什么不种呢?”“滚!”贫穷的农夫朝他吼。 富裕的农夫摇摇头,回家拿了粥和馍,又到田埂上,给奄奄一息的农夫吃。 奄奄一息的农夫愤怒地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天天在家喝酒吃肉,却把不要的粥和馍扔给我!” 富裕的农夫又回家,拿来肉,说:“你试试,能不咽下去。”
发布时间:2020-05-03
经云:报通三世,转变由心。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
发布时间:2020-05-03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 世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着与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口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坏的却是牙齿,并非舌头,舌头直到人死后,才逐渐腐坏,可见柔软比较久长。《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憨山大师也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应该只从柔处不从刚。 二、只想好处不想坏 所谓“三界唯心,
发布时间: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