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诵读《华严经》,初学者虽感困难,但《华严经》是诵读佛经中功德最大的菩萨修学的经典。诵读《华严经》大致有五种功德利益。  第一、灭五无间罪  经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就算是造了五无间恶业的人,能够以深信心、精进心、希有心读诵这部经典,五无间地狱的果报都能够迅速除灭。  第二、灭疾病烦恼《华严经》里面所记载的功德,以深信心、精进心、稀有心受持读诵,甚至书写一四句偈,一切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疾病、所有的苦恼,都能一下子消除了。  第三、往生人天善处  普贤菩萨为诵读华严经,修持华严法门着
发布时间:2020-05-31
皎然禅师诗偈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徒称谁氏子,独立天地元。实际且何有,物先安可存。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皎然禅师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以心为宗,以无门为法门。宗下修禅定的功夫,是什么门?是宗门。宗门是什么门?是无门。无门是什么?就是我们所修的法门。禅定的法门就是无门,没有一个可执著的门,没有一个可留下来的法,就是没有一个旗杆可以顺着往上爬,这就是无门,却作么生透,那怎么通过呢?  无门为门  永明寿禅师说:  先明其宗,方能进道。  若一向逐末,实有所妨。  前面阐述了禅宗究竟以何为宗,搞清楚禅宗开悟到底“悟什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谈谈如何“进道”,
发布时间:2020-05-31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生于世,不为别的,只为让您悟入佛之知见。祖师只为告诉您:人人脚跟下,自有一段辉天鉴地、亘古亘今的大事因缘,唯是一心不思议,此外更无一法可得。  唯论“这个”  药山祖师一上堂就把要害节点和盘托出。他指出:“我今为你说这个语,显无语的,他那个,本来无耳目等貌。”  道不可言,因言显道,关键是要透过文字语言的标月指去体证那个本来面目。  禅师常喜欢用“这个”、“那个”、“此事”等通俗隐语来指代本来面目,希望学人超脱那些美妙名相,忘却文字知解,直探心源。  禅宗从上以来,只论这个,不论别个;  祖师直指人心,只指这个,不指别个;  学人真参实究,只究这个,不究别个;  禅者一朝
发布时间:2020-05-31
《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出自《佛本行集经》卷第四  在天上天下,在整一个上下的世间当中,都没有像佛陀这样了不起的。在十方世界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佛陀。世间的一切我都见完了,就是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佛陀这样最尊、最上的。  佛陀为什么能够具足这个偈颂的功德呢?是般若让佛陀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因为佛陀证悟了般若、现前了般若、圆满了般若,所以他是天上人间最尊、最上的。  赞叹佛陀 获十功德  对佛陀进行赞颂,不仅可以使大众坚定修行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可以获得十种功德。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王并没有真正契悟佛
发布时间:2020-05-28
佛教经典为什么多用偈颂?因为有八种意义。  ①用字少而摄义多。  ②赞叹诸佛,表示尊敬。  ③为钝根众生重说,令其了解。  ④为后来者(当时未在法会的人)再说一次。  ⑤随便乐说,随自己意而欢喜来说。  ⑥为容易记住,容易受持。  ⑦为增强记忆力,把长行大意重说。  ⑧在长行中没有说,用偈颂来说。  偈译为颂,颂是赞扬人的功德,所谓歌功颂德。  佛教所唱的词句叫偈。一般文人所唱的词句叫诗。  在古印度佛教经典中,偈是三十二字;在中国的偈,有的是十六个字、二十个字、二十四个字,或二十八个字等。佛身普遍诸大会 充满法界无穷尽寂灭无性不可取 为救世间而出现——《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偈颂
发布时间:2020-05-28
金牛禅师是江西马祖大师的得法弟子。离开师席之后,在河北镇州主持禅院。他的禅院中不设“饭头”(专管做饭的杂役僧徒),每日僧众的粥饭都是他自己来烧煮。一院僧徒在禅堂里坐习时,他却淘米洗菜,刷锅烧火,忙个不停。僧徒们常常在远处惊奇地偷望堂头大和尚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  金牛禅师每天做饭供养僧人,一到开饭时间就把饭桶抬到食堂,边跳舞边喊话:“菩萨子,吃饭喽。”喊完以后,拍掌呵呵地笑着。  金牛禅师是马祖堂下一位大尊宿,如此含辛茹苦地供养后辈师僧长达二十年,并在吃饭的当儿天天表演同样的节目。您说,大师意在何处?  古德高僧,老婆心切,  二六时中,念念不忘,  提唱宗乘,着衣吃饭,  不忘提携后学。
发布时间:2020-05-28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翻译名义集》卷一八十华严译主实叉难陀法师生平历史  唐代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汉意为“学喜”,自幼生长在于阗,通晓大、小乘学及外论,以博学而著名,为唐代译经三藏。  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本,以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法师的译文倾向意译,仿照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以来的译经风格,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重视保持原文语趣。其译文简练精粹,词语通达,文笔流畅,使原著思想内容更加清晰明朗,深得学界赞赏。  武周时
发布时间:2020-05-28
济公殿第十七幅壁画——天台南岳旧家风  十七、天台南岳旧家风  钱塘走卒偶过天台路遇济公,便托寄两诗与净慈寺长老:片帆飞过浙江东,回首楼台渺漠中。传与诸山诗酒客,休将有限恨无穷。脚绊紧系恨无穷,竹杖挑云入乱峰。欲识老僧行屐处,天台南岳旧家风。  长老看了又叹羡道:济公原从天台来还从天台去,来去分明,真是罗汉转世救,故一灵不昧。济公天台神通传信的传说故事  济公圆寂时曾写下一首《辞世偈》,偈中言道: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济公的灵骨刚入塔安放好,净慈寺松少林长老收到的书信和一双鞋。送信的小僧说是在六和塔遇见济公托带转交的。长老一看大惊道:这双鞋子是济公临终时老
发布时间: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