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惶【宋】投子义青禅师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禅明翠影斜。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题名“忘惶”意谓对时间的遗忘。有为诸法相续迁流,令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间差别。须知“时”乃假立名言,没有实在的自性可得,并依从有情心性的变化而变化,“十世古今,当处一念”即是此意。又《信心铭》云:“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禅明翠影斜”,禅师的生活平静恬淡,波澜不兴。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夏意来临,禅鸣翠影。时令总是不断地变换,但禅门依然如故,不会因四季而变化。“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傍晚风急,竟把禅门给吹破了,寒霜打落叶花,铺满了寺庙的整个庭院。全诗
发布时间:2024-05-25
2024年5月22日,农历四月十五,是佛吉祥日,在南传佛教国家又叫卫塞节(VESAK DAY),亦称“世界佛陀日”。Vesak,在梵文中意为“月圆”,象征佛陀德智圆满、福慧具足、证悟清净、平等光明的境界,是同时纪念释迦牟尼佛一生中三件大事——降生、成道、涅槃的节日。佛陀到底有几个生日?你一定很好奇,不是才过完四月初八浴佛节(佛诞日),怎么又有一个佛陀出生日?其实,汉传佛教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以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以二月十五为佛涅槃日,而南传佛教则有所不同。据南传佛教的记载,佛陀是在五月的一个月圆之日出生,又在五月的月圆之日于菩提树下悟道,后来80岁涅槃正巧也是在五月月圆之日(相当于夏历四月
发布时间:2024-05-22
付法偈【宋】浮山法远禅师须弥立太虚,日月铺而转。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首联“须弥立太虚,日月铺而转”,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连须弥山)八海围绕着,在须弥山的四方海中有四大洲,日与月旋绕于须弥山的山腰。这是借“须弥”譬喻佛陀以及诸大祖师证悟的妙明真心,从亘古乃至未来,不动不摇。“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法界万有如同“群峰”一样围绕着这座“须弥山”旋转,白云也因须弥而色彩绚烂。“少林风起丛”,少林寺是达摩初祖传法之地,这是借喻祖师把达摩之心,如风一样传布于各处。“曹溪洞帘卷”,直至曹溪六祖,禅宗得以大放光彩,遍照中华大地。“金凤宿龙
发布时间:2024-05-20
云门宗以云门文偃禅师为宗祖,因文偃禅师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文偃禅师的禅法最著名的是其“云门三句”。即如《五家宗旨纂要》卷下载:“云门示众云:‘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众无语。自代云:‘一镞破三关。’后德山圆明密禅师遂离其语为三句: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所谓“函盖乾坤”,即是说绝对之真理充斥天地之间,至大无外,无所不包。这一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即是灵敏不昧的宇宙之心,就其随缘现为万相说,它是法相;从其为成佛的根据,即是佛性。也就是六祖慧能那里所说的一切万法从此出的真如佛心。其弟子缘密曾用颂体来解释说:“乾坤并万象,地狱及
发布时间:2024-05-17
今日夏历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降生两千九百五十八年,圣诞良辰,今日开演说会,乃将纪念二字,分作三部:一、纪念佛恩,二、 纪念佛道,三、 纪念佛德。一、纪念佛恩者,佛在因地,即发大愿,愿求佛道,度脱苦众生故。迨功圆果满,说法度生,垂教天下,如大夜之明灯、重病之良药、苦海之慈航。何谓大夜明灯?众生无明深厚,障蔽心光,如在大夜黑暗之中,全无正大光明之行。世界机关团体,有非法之行为者,目之黑暗机关。唯佛教学说,启人解悟,能破无明之黑暗,故喻如大夜之明灯。何谓重病良药?众生我执坚固,障无我理,如染重病一般,全无安乐之状态。故世人妄认四大之身为我,求我的衣食,求我之财产,求我的眷属,半生碌碌,备受辛苦。
发布时间:2024-05-15
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圣诞菩萨下云中 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 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 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 万法得正宗释迦牟尼佛于过去久远劫前,早已成就佛果,但为化度有缘众生,所以从本垂迹,屡屡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释尊此番出世前,是兜率天的一生补处菩萨,遥观众生造诸恶业,随业受报,众苦逼迫,无解脱时,由此生大悲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的苦恼,为令众生获得究竟安乐,佛陀决定下生人间,示现出家学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后大转法轮,度诸众生,灭尽一切苦,共成无上道。下定决心的菩萨又观察五事:一、观察众生得度机缘已熟;二、观察于此时节度化最为适宜;三、观察哪个国土最为优胜;四、观察哪个种族最为
发布时间:2024-05-14
邑中上堂【宋】五祖法演禅师白云相送出山来,满眼红尘拨不开。莫谓城中无好事,一尘一刹一楼台。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修道者为了躲避红尘,进入深山。法演禅师却深入到拨不开的尘埃之中,将万丈红尘化为菩提道场。正如《华藏品》所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如依此观,则凡界即佛果,秽土即净土。《密庵语录》云:“终日在声色中出没,声色不能染污,世出世间,如莲花不着水。”《永嘉集》云:“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法演禅师此诗正是对这种意境的传神写照。“混世同尘之人,谓之圆通之侣”,若能当下“识道”、“心闲”,则万丈红尘不异清凉道场。相反,如果不识大道,心地炎嚣,纵使置身清凉道场
发布时间:2024-05-13
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等,是般若智慧的代表,因为经常出现在经典之中,助佛弘化而为大家所熟知。很多人还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称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菩萨之母”,这是为什么呢?“七佛之师”中的“七佛”,是指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还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六尊佛先后出世,度化娑婆世界众生,释迦牟尼佛是这七佛之中的最后一位。而对于这七佛,文殊菩萨都曾做过他们的老师,对他们最后成佛有着不小的帮助,故称“七佛之师”。而“菩萨之母”的称号更体现了文殊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称他为诸佛之母,是因为一切诸佛都从般若大智慧生,非般若智慧不能成就佛道。
发布时间: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