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大乘佛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亦即六度,可以说是菩萨万行的纲目。其他五度大家都不存在什么异议,唯有对忍辱波罗蜜,我们常常在公众号后台收到这样的问题:忍辱不就是忍气吞声吗?那和自我压抑情绪有什么不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什么叫忍辱。忍辱两个字,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你的心要能忍耐。辱,是侮辱之境,侮辱我们的境界。从表面看来,忍辱二字就是指要能够忍耐侮辱我们的境界,这的确和一般世间所说的压抑情绪比较相近。但佛教所说的忍辱,是六波罗蜜的一种,而只有能够帮助众生究竟解脱渡至彼岸的修行之法才称为波罗蜜。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住阿兰若,能灭瞋
发布时间:2021-04-19
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证道说起。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证道,他所证的道就是“缘起”。缘起,具足说就是“因缘和合生起”。什么是缘起呢?《阿含经》中给缘起下的定义是:“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说:宇宙之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全是许多因素条件、彼此间关系的生起与存在。任何事物,全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而生起存在的。其中若欠缺某一些因素条件,这一法就不会生起;生起之后,若是某一些因素条件发生变化,这一法的本
发布时间:2021-04-16
这几天有几位同参道友,发心要把我说的话记录下来,我看这是无益之事。佛的经典,祖师的语录,其数无量,都没有人去看。把我这东扯西拉的话,流传出去,有什么用呢?佛教传入中国至今,流传经律论和注疏语录等典章为数不少,最早集成全藏,始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命张从信往四川雇工开雕,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凡历十三年而告成,号为蜀版,世称为北宋本,最为精工,惜久已散佚。此后宋朝续刻大藏经四次,最末一次,系理宗绍定四年(1231),于碛砂之延圣院开雕藏经,至元季方告成,世称为碛砂版。此藏见者尤少,唯陕西西安开元、卧龙两寺犹存孤本,尚称完壁。于是朱庆澜等发起影印,并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上海
发布时间:2021-04-14
众所周知,弥勒菩萨为中国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菩萨之一。走进杭州灵隐寺天王殿,迎面就是这位大肚弥勒菩萨,敞着胸怀,坐在那儿向着你笑。他笑得是那么慈祥自在,人们一见到这位菩萨就会被他那坦荡的笑容所感染,而忘却自身的各种烦恼。今日农历三月初三,恭逢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坐化纪念日,让我们共同学习弥勒菩萨的三种精神,争取也能成为像他一样人人见到都能生欢喜心的菩萨!01学习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能忍最胜寂灭法”,忍辱是六度之一,更是消除“三毒”的殊胜法门。唯有忍辱,才能化解矛盾;唯有忍辱,才能息灭妄念;唯有忍辱,才能促进团结。当年佛陀曾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却仍发愿在成佛后第一个度化歌利王;佛陀还多次忍受其堂
发布时间:2021-04-14
参加法会之前需要知道什么当你决定参加法会时,首先要做好前去的心理准备,再逐一准备相关事宜。如果需要事先报名的法会,则应事先报名,以让主办方提早做准备,如果没有提前报名,随时前去法会也无妨。建议参加法会前的一、两天能够茹素,以清净身心。为了庄严道场,最好穿着海青,或是穿简单、素净、端庄的服装。参加法会不要化浓妆,避免奇装异服的打扮,以免影响到其它参与者的起心动念。至于是否需要携带供品,则视该法会需求而定。通常需要请信众携带供品的法会,道场会事先说明。参加法会,信、愿、行是最重要的。准备过程中,逐一将平日散乱的心念收摄起来,不慌不乱地安定身心状态。法会的意义重在随喜参与,只要虔诚,也能够获得利益。
发布时间:2021-04-12
前几日,我们介绍了《消灾吉祥神咒》、《往生咒》之后,有文章读者、居士提问,在家居士持咒修行,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像寺院举办法会时,准备各种梵呗法器吗,在家持咒有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需要按照什么仪轨进行,又如何选择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咒语呢……首先,在选择持诵哪一部咒语作为自己的修行方法上,建议初学者可以按自己原本的修行法门选择。譬如,净土法门的修行者,多会持诵《往生咒》;修观音法门的,多会持《大悲咒》、《六字大明咒》、《观音灵感真言》等;修药师法门的持《药师咒》,修地藏法门者持《灭定业真言》……如果没有固定修行某一个法门,可以从《大悲咒》或者《准提咒》开始。各种咒语看似不同,实则万法归一,咒语是诸佛
发布时间:2021-04-12
巨赞法师传奇的一生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爱国与爱教在他的身上完美融合。今日适逢巨赞法师的圆寂纪念日,让我们共同学习法师发表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这篇文章,了解这位学修精严的高僧立足于佛教的三藏典籍,是如何理解爱国的。希望各位读者通过阅读巨赞法师这篇文章,在澄清世人对佛教诸多误解的同时,也能更进一步体会法师精神之伟大!论到佛教的爱国主义,不妨先举事实。《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云: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今此国界有大贼起,夜半兴兵擒获,今已破贼。功劳有在,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故诣来至,拜跪觐省,设我昨夜不即兴兵者,则不获贼。尔时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说。波斯匿王是中印度舍卫城主,在释迦牟尼成佛之
发布时间:2021-04-09
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作为居士,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它包含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制定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连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徒的标准就差得更远。因为佛教徒还须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则,还应遵循五戒的标准: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双重标准的职业才是如法的。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方面会纵容我们的烦恼,伤
发布时间: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