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尊当日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释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释尊前说的。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补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世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
发布时间:2021-08-02
夫学佛两字,乃是佛教徒责任,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所谓佛事者,不外自利利他。世尊在雪山苦行六年,为求自利,盖自不能度,焉能度他?至三十岁,十二月初八,观明星而悟道,了知大地众生本来是佛。佛者,觉也,印度称佛陀,此称觉者,觉性众生本具,故曰:众生本来是佛;因迷觉性,背觉合尘,所以流转六道。世尊从兹圆觉,说法四十九年,即是自觉觉他。诸位今日学道,虽知自利利他,自利者,即如我在生死海中,就是轮回,若非断尽烦恼,则智慧光明焉露?故必先断烦恼,以求自利。凡夫皆有烦恼,人心如镜,烦恼如尘,镜被尘障,失其光明。修行者,即如磨镜,法门为八万四千,门门皆可入道,所谓方便多门,归元无二。如念阿弥陀佛,今日念,明日念
发布时间:2021-08-02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常行精进精,是纯粹不杂;进,是向前不退。《菩萨本行经》说“一切众事,皆都精进而得兴起。”世间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精进而成就的。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人,是“惟慧是业”,慧业不是侥幸得来的,而是要从精勤不懈中去追求。因此,驱除懈怠,实行精进,是做菩萨所不可忽视的使命。既然要精进,就必须纯粹不杂。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学佛一定要精,不要复杂。好像在信仰上,我们既然皈依了三宝,尽形寿就要以佛法僧作为信仰的对象。再谈到佛教徒所修持的法门,也应专一,不可复杂。《大智度论》(卷八十)把精进分为身精进与心精进两种。身体方面的精进是“如法致财,以用布施”,一
发布时间:2021-07-30
学佛的人,具备正信正见外,还要深信因果,如果拨无因果,便是邪知邪见,为害甚大。从客观事实来看,世出世间,十法界圣凡,无一不受因果定律支配,任何人和事,都不能超越因果范围,即使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亦不外说明一切诸法的因果原理。所谓因果原理,是指宇宙万有,都各有其原因及结果,一切事的成败兴衰,一切人的富贵贫贱,无一不是由因感果。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再说出世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为因,出三界,了生死,证阿罗汉位是果。深山静坐,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悟知世态无常,人生不永,进修圣道为因,证独觉位是果。知诸法缘起性空,修十二因缘还灭门为因,证缘觉位是果。发菩提心,勤修佛道,上求下化为因,分断
发布时间:2021-07-30
一 缘起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时迫不及详谈,仅将普贤十大愿王别为解释。二 总标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法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曾称所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竖论也。三 别释甲、礼敬诸佛愿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
发布时间:2021-07-29
今日是农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观世音菩萨素以大慈大悲闻名于世,而慈悲正是一切佛菩萨所具备的二种德性之一,与智慧并列,称为悲智二门。智慧则上求觉道,偏重自利;慈悲则下化众生,偏重利他。实则悲智二门,二而不二,唯有同时具足圆满,方能成就无上菩提。从今日起,“常识”栏目将以“无限的慈悲”为主题,通过数篇文章详细介绍佛法所说的慈悲,以及观世音菩萨之于慈悲的特别彰显。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一、慈悲的意义何谓慈悲?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
发布时间:2021-07-28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总持王菩萨:“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又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自从最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后教化众生,久远劫来,皆本乎大慈大悲之心,实践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脱法门。离险是拔苦,救护是与乐,观世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作种种
发布时间:2021-07-27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在诸佛菩萨所觉悟的八事当中,这是属于第四觉知。第四觉知,主要说明懈怠与精进的利害得失,首句说明懈怠的害处,后四句说明精进的好处。懈怠坠落清代续法法师把这四个字分开解释为:懈则根身疲倦,怠则心识放逸,坠则堕下难上,落则退后不前。懈,就是我们的身体(六根)很疲倦,提不起精神来。怠,是心里面(精神)任意的放逸。坠,就是堕下来,好像东西掉下来,没有办法再上去了。落,就是落伍、退后,不能再向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精神不振,一天到晚没精打彩、懒洋洋的,意志消沉,什么也提不起劲来。懈怠(懒惰)是因,结果就会堕落,这是必然的。《华严经》云“如钻燧求火
发布时间:202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