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慈悲的类别在《涅槃经》中,佛说四无量心时,将慈悲分为三类:(一)生缘慈悲众生,指凡有生命的动物,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或化生,凡有生命,无不有苦。佛弟子因见众生苦,起慈悲心,恒思拔苦与乐,名众生缘慈悲。但是,这只是属于初发的慈悲心,烦恼未除,我执未断,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人我之间,又有亲疏之分,冤亲之别,未能做到冤亲平等,拔苦与乐,慈悲有限,非无限的慈悲。(二)法缘慈悲法:广则指宇宙万有诸法,狭则指组成人体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二乘圣人,因闻佛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悟无生理,断我执,证真空涅槃。但仅知由
发布时间:2021-08-04
近年来,我们常能在一些公众号文章中看到“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之类的劝勉之词,版本却不尽相同。殊不知,这一组其实有四句话,出自北宋时期禅门一位著名的祖师——五祖法演禅师。在辑录禅宗古德言行的《宗门武库》(作者大慧宗杲禅师,系法演禅师法孙)中,详细记述了这段经过:佛鉴和尚初受舒州太平请,礼辞五祖。祖曰:“大凡住院,为己戒者有四:第一势不可使尽,第二福不可受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语不可说尽。何故?好语说尽,人必易之;规矩行尽,人必繁之;福若受尽,缘必孤;势若使尽,祸必至。”鉴再拜,服膺而退。可见,这是弟子佛鉴慧勤禅师将要赴任舒州太平寺住持时,法演禅师对他的临别赠言。难得的是,这四句话并不高
发布时间:2021-08-04
乙、称赞如来愿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又称扬赞叹之谓也。如者,如如不动,妙道圆融,即自心不生不灭之体,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变。来者,去来也;即谓如如不动之体,无去无来,能去能来。如来即佛,佛为通号,意取三觉圆备义;如来亦通号也,谓后佛出世,如同先佛再来故。义翻为觉,觉者不迷之谓。言宇宙万物,本来不迷,如柳绿花红,鸦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显现,唯众生不能觉迷耳。若一旦转迷成觉,即能见宇宙之真理与万法,无不与我妙合。盖宇宙万法,为法身如来;万法妙合之我,为报身如来。即宇宙之真理为法身,其感得者为报身,而感得此真理应众生之机根,出现于世以示说者,为应身如来。此法身
发布时间:2021-08-03
学佛的人,信仰三宝,亲近善知识,获得正信正见,深信因果之后,应当付诸实践,勤修佛道,以谋求解行并进。否则,能解不能行,如人说食数宝,徒有虚名,枉受信施。无常一到,果报难逃。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持戒,人们的行为,不外乎身、口、意三业,戒就是防止恶业而定的规条。释迦在世时,为防止弟子们有作恶的行为,立下种种戒条。释迦灭度后,优波离诵出戒律,成为定制,就有律藏。戒条尽管繁多,都从根本的五戒推演而出,所谓不杀戒、不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人们的根本烦恼,是贪、瞋、痴,一切烦恼,都从这而出,所以叫三毒。三毒先以意思做动机,然后于身的方面,造作杀、盗、淫的恶业;于口的方面,而为妄语的恶业;于身
发布时间:2021-08-03
观世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尊当日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释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释尊前说的。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补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世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
发布时间:2021-08-02
夫学佛两字,乃是佛教徒责任,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所谓佛事者,不外自利利他。世尊在雪山苦行六年,为求自利,盖自不能度,焉能度他?至三十岁,十二月初八,观明星而悟道,了知大地众生本来是佛。佛者,觉也,印度称佛陀,此称觉者,觉性众生本具,故曰:众生本来是佛;因迷觉性,背觉合尘,所以流转六道。世尊从兹圆觉,说法四十九年,即是自觉觉他。诸位今日学道,虽知自利利他,自利者,即如我在生死海中,就是轮回,若非断尽烦恼,则智慧光明焉露?故必先断烦恼,以求自利。凡夫皆有烦恼,人心如镜,烦恼如尘,镜被尘障,失其光明。修行者,即如磨镜,法门为八万四千,门门皆可入道,所谓方便多门,归元无二。如念阿弥陀佛,今日念,明日念
发布时间:2021-08-02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常行精进精,是纯粹不杂;进,是向前不退。《菩萨本行经》说“一切众事,皆都精进而得兴起。”世间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精进而成就的。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人,是“惟慧是业”,慧业不是侥幸得来的,而是要从精勤不懈中去追求。因此,驱除懈怠,实行精进,是做菩萨所不可忽视的使命。既然要精进,就必须纯粹不杂。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学佛一定要精,不要复杂。好像在信仰上,我们既然皈依了三宝,尽形寿就要以佛法僧作为信仰的对象。再谈到佛教徒所修持的法门,也应专一,不可复杂。《大智度论》(卷八十)把精进分为身精进与心精进两种。身体方面的精进是“如法致财,以用布施”,一
发布时间:2021-07-30
学佛的人,具备正信正见外,还要深信因果,如果拨无因果,便是邪知邪见,为害甚大。从客观事实来看,世出世间,十法界圣凡,无一不受因果定律支配,任何人和事,都不能超越因果范围,即使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亦不外说明一切诸法的因果原理。所谓因果原理,是指宇宙万有,都各有其原因及结果,一切事的成败兴衰,一切人的富贵贫贱,无一不是由因感果。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再说出世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为因,出三界,了生死,证阿罗汉位是果。深山静坐,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悟知世态无常,人生不永,进修圣道为因,证独觉位是果。知诸法缘起性空,修十二因缘还灭门为因,证缘觉位是果。发菩提心,勤修佛道,上求下化为因,分断
发布时间:20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