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志,又名正思惟、正思、正分别、正觉,或名“谛念”。正志,有“伺”、“念”、“望”的功能,也就是在具备正见之后,进一步作意思惟正见所见的四谛,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观照。正见是从闻法而来的增上慧学,正志则是从作意审思而来的增上慧学。看到一切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因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都能放得下了,从无我的正思惟中,趣向于离欲离执而出世间,便是如实作意的“谛念”。一切现象,主要都来自于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心念。比如,身体的感觉有时似乎能为我们带来快乐,但是,有身体其实是一桩苦事、一种负担,因为身体并不一定完全能接受自心的指挥及控制,我们的身体会有生老病死的状况出现,而这不是自己所能掌控
发布时间:2022-03-11
2022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早在太子初生之时,阿私陀仙人就曾预言: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若出家修行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随着太子日渐成长,父亲净饭王也在观察,发现悉达多是一位不贪着世间五欲之乐的太子,心中十分忧虑。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耶输陀罗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虽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到了十九岁时候,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花园去游玩游玩。父王就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随
发布时间:2022-03-09
一、阿私陀的话迦旃延那罗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罗陀。生于南印度阿提国猕猴食村婆罗门家庭。父是国王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田地和众多奴仆。少从舅父阿私陀仙学习,精通《吠陀》、占相术,通达四禅五通。阿私陀仙对他说:悉达多太子成道后,你要拜他为师。二、揭开古碑文的秘密迦旃延还懂多种文字,当时在波罗奈城附近,发现一座古碑,上面刻的文字,无人认辨,国王榜示全国,有能识者,当予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说是梵天上的文字,译出的内容如下:什么人是王中王?什么人是圣中圣?什么人是愚人?什么人是智人?什么人沉溺在生死海?什么人解脱在逍遥园?怎样离垢染?怎样证涅槃?迦旃延译出的碑文传诵全国,但对碑文的内容解答不出。他为了
发布时间:2022-03-09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这一段,是本经的序文。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比丘,是梵语的音译,具备了乞士、怖魔、破恶三个意思。按照“含多义不翻”的原则,保留了印度的原音。一、乞士:依佛制,出家人以托钵乞食为生,施主煮什么,供养什么,出家人就随喜受食什么。乞士,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上乞佛法,以长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出家人要乞求佛法,在道业上求进步,以长养法身慧命;另一方面,要乞求饮食,来维持色身。单单乞食讨钱的,不能叫比丘。比丘,
发布时间:2022-03-09
今天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专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大乘佛教基于“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理念,从来就是主张男女平等的,而在佛陀的四众弟子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女性佛弟子也对佛法在世间的弘传居功至伟。如《宝积经》中的妙慧童女会、恒河上优婆夷会等,《大集经》中的〈宝女品〉,皆围绕女众展开;《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参访善知识中的休舍优婆夷、慈行童女、师子嚬申比丘尼等,《法华经》中的龙女等,更是“不让须眉”的大菩萨。结合佛世时印度所固有的男尊女卑的保守思想,佛陀所倡导的对女性的平等关切也正体现了大乘精神的伟大之处。而作为女性,尤其是已经
发布时间:2022-03-09
梵语菩提,唐朝以前的旧译时代,翻译为“道”,唐朝以后,新译为“觉”,比如:菩提,名诸佛道。——《大智度论》菩提胡语,以翻名道。——《大乘义章》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安乐集》梵语菩提,此翻为觉。——《唯识述记》菩提即是觉道,即诸佛所证正觉之道。但此道,非普通世间之道,非二乘人所证出世间小乘之道,亦非大乘菩萨所修的菩萨道,而是诸佛所证无上菩提的佛道。如果说觉,则非世间一般人的知觉、错觉,非外道的邪觉,非二乘的偏觉,非菩萨未圆满的正觉,而是诸佛智德圆满,究竟觉悟的无上正等正觉。一般人的知觉,是妄非真;外道的觉,是邪非正;二乘的觉,是偏非中;菩萨的觉,虽正未圆,这些都不是最究竟的。唯佛与佛
发布时间:2022-03-07
执着人恒病执着,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着。羿①着射,僚②着丸,连③着琴,与夫着弈者至屏帐垣牖④皆森然黑白成势,着书者至山中木石尽黑,学画马者至马现于床榻间,夫然后以其艺鸣天下而声后世。何独于学道而疑之?是故参禅人,至于茶不知茶,饭不知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发箧而忘扃⑤,出厕而忘衣。念佛人,至于开目闭目而观在前,摄心散心而念恒一,不举自举,不疑自疑,皆着也。良由情极志专,功深力到,不觉不知,忽入三昧⑥。亦犹钻燧者,钻之不已而发焰。炼铁者,炼之不已而成钢也。所恶于着者,谓其不知万法皆幻,而希果之心急。不知一切唯识,而取相之意深,是则为所障耳。概虑其着,而悠悠荡荡,如水浸石,穷历年劫
发布时间:2022-03-03
社会上出现很多的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打着各种各样的名义,肆意消费爱心人士的慈悲。我们怎么样面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呢? 佛教慈悲的法门看似平常简单,但是里面又有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也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与人和善那样单一。我们通常会觉的慈悲就是付出,甚至是没有原则的付出,其实不然。慈悲不是只有付出,而是让我们要处理好自利和利他的关系,自我关怀跟关怀他人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修慈心的第一个对象往往是自己,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再把慈心的修习转向别人,直到所有众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利他心就很有限,而且有很多的夹杂。所以,自我成长就像是树根,利他心是枝叶,只有根深才能
发布时间: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