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罗尼斯国边界上,有一条宽阔而又平静的大河。大河一侧的村庄里,居住着一个以编织花环为生的采花人。采花人为了采集做花环用的原料,每天都要乘船渡过这条大河,到深山里去采摘鲜花。 有一天,这个采花人所乘坐的船正行到河中间,突然从上游漂下来一根树枝,采花人向水中一捞,拿起树枝仔细一瞧,原来上面还结着几颗已经成熟了的新鲜芒果。 "芒果?"采花人心里不由得盘算:"这个时候怎么会有这种鲜美无比的芒果呢?这是只有国王和王后才能吃到的贡品呀!我真是太有福气了,假如我把它送入王宫,一定可以得到赏赐。"想到这儿,采花人便急忙掉转船头,向都城方向驶去。 采花人来到了王宫门前,对守门人说明了来意。守门人心想:"大王和王后最喜欢吃这种果子了,如果我把它奉献上去,肯定能获得奖赏。"于是,守门人就给了采花人一些钱,把芒果占为己有。 守门人自己无缘见到国王,只能去找通事官。通事官看到果子,心想:"这可是难得的讨好国王和王后的机会呀!"于是,通事官就给了守门人更多的钱,马上把芒果奉献给了国王。 国王只吃了一颗,便把剩下芒果全部送了王后。 王后一见到芒果,十分欢喜,立即吃了一颗,觉得非常好吃,甚至比以前吃过的还美味百倍,便希望国王再多找些这样的芒果来。 国王立即召来通事官,命令道:"你是从哪儿得到这种果子的?快去再找一些来!" 通事官只得据实说出了守门人。国王又召来了守门人,守门人又战战兢兢地供出了采花人。当采花人来到宫殿的时候,本来还认为国王吃了自己送上的芒果,开心地要奖赏犒劳自己呢。谁知国王却当头喝问:"你是从那儿得到这种芒果的?" 采花人这才明白,国王叫自己来,并不是要犒赏,弄不好连自己的性命都要搭进去,没办法,只得回报:"我是从河中捞到的。" 国王说:"王后还要吃这种果子,你快去找来,不得有误!" 采花人心里暗暗叫苦,但又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只得自备干粮,到河边去寻找打捞芒果。一连等了两天,连一根树枝也没见到。采花人眼看离国王规定的期限越来越近,如果就这么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想:"上次的果子是由上游冲下来的,我何不逆流而上找找看呢?"随后,采花人就租了一条小船,自己划着,向上游驶去。 几天以后,采花人来到一处湍急的大峡谷前,看到从峡谷中奔涌而出的大浪,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水这么急,怎么过得去呢?干脆回去向国王如实禀报,是死是活听天由命,总比在这里葬身鱼腹要好啊!"
发布时间:2015-11-02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width="360" height="474" src="/files/image/info/2015/10/31/0944039740.jpg" alt="" /></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 稽诸史实,实无其人。稽首,梵语畔弹南(又作婆南、伴谈、伴题等)的意译,也译作敬礼、礼拜、归命,即以头触地表示极度礼敬,所谓同声稽首,即一边称颂佛陀名号,一边行稽首礼。<br /><br /> 尊者深知自己既生为凡夫,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众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籍外境起于染著,罪过无量,于是决心彻底忏悔,礼敬三宝,广植福田。尊者不分日夜,口为是念,身为是作,终灭无量罪,成罗汉果。<br /><br /><strong>罗汉解签:</strong><br /><br /> 你为什么事烦恼痛苦,在选择的当口迟疑难决。不要感吧以后会没有知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r /><br /> 得此偈者,面对选择举棋不定,万般愁苦,怕因此失去太多。须知你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失去了未必不是福,更不要惧怕未来没有知己。宜当断则断,切不可因一时的得失而犹豫不决,不然将错失良机。<br /></span></p>
发布时间:2015-10-3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width="360" height="474" alt="" src="/files/image/info/2015/10/28/0941228756.jpg" /></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 毒龙皈依尊者,本名瞿波罗,意译牧牛人,因曾为毒龙,故以为名。<br /><br />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佛陀在世时,古印度那揭罗曷国有一牧牛人,每日向国王供应乳酪,一次献乳酷时有失礼仪,遭到国王的谴责。牧牛人心怀忿恨,供奉鲜花祈祷神灵,发愿来世变作龙王,摧毁京城,杀害国王及其臣民,发愿毕,以头触石,气绝身亡。不久,牧牛人转生为大龙王,住在那揭罗曷城西南石岭的洞穴里。龙王飞出洞穴,欲荼毒生灵。佛祖闻知,运用法力,降伏其心。龙王皈依佛教,并发誓永不杀生,护持佛法,供养佛陀弟子。佛祖再施神力,将自己的身影留在龙洞石壁上,对瞿波罗说:"我的影像具有慈悲神力,当你愤怒而毒心萌动时,静观影像。毒心自然消失。"据载,石壁佛影成为佛教圣迹,瞿波罗也证得阿罗汉果。<br /><br />罗汉解签:<br /> 个性刚强、固执、处理事情缺少变通,依仗才能傲视群雄并非不可,但要适度。须知刚易折断、柔能长保,你的是非成败、功过得失都因此而定。<br /><br /> 得此偈者,个性过分张扬,行事总不太顺利,须知你之所择大方向未错,但在方法上应多讲究,不宜过于刻板、强硬。<br /><br /></span></p>
发布时间:2015-10-28
鸠摩罗多尊者,又作鸠摩暹多、鸠摩罗陀、鸠摩罗驮、矩摩逻陀、拘摩罗逻多、究摩罗陀。意译作童首、豪童、童子。据《大唐西域记》载,生于呾叉始罗国。时人以"日出论师"尊称之,而与马鸣、龙树、提婆并号"四日照世"。制论凡十数部,并盛宣行,被尊为经部本师,付法藏第十八祖,禅宗第十九祖。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尊者自幼聪慧,有"美名童子"之称。后出家从僧伽耶舍受法。初于呾叉始罗国著述诸论,后至朅盘陀国专事教化,平生浸淫佛教典籍,深明玄旨,立正法,摧邪见,高论清举。其后付法于阇夜多。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诃梨跋摩传》等,尊者为罽宾之小乘学者,属萨婆多部,系《成实论》作者诃梨跋摩之师。生卒年月,应在龙树与世亲之间,即于公元三世妃之末。著述凡十数部,有《日出论》《结发论》《喻鬘论》、《痴鬘论》、《显了论》等。生平: 鸠摩罗多,是佛教历史中非常著名的人物,精通佛理,著述丰富,一共写了数十部作品,广为流传。他曾花费十年时间,将佛祖的言论编汇成《九百论》,《九百论》是佛教的第一本佛经,因此他又被称作"经部之长者"。 鸠摩罗多是北印度怛叉翅罗国人,在古印度语中,"鸠摩罗多"是童子面的意思。因为鸠摩罗多面色红润,皮肤细嫩如儿童,虽然六七十岁,依然是一副小孩的面相。他自幼聪颖异常,具备慧根,后来被迦耶舍多收为徒,因为勤学多思,心性坚定,得到师父的赏识,最后将衣钵传续给他,成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九祖。 为了弘扬佛法,鸠摩罗多四处游方,足迹所到之处,人民无不受到教化,他的高尚品行,也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笃信佛教的阿育王,曾多次延请他设坛讲法,后来出于对鸠摩罗多的敬重,又将自己的住处迁至宫城东北角,而将原来的宫殿改建为迦蓝,供鸠摩罗多居住。迦蓝台阁高广,佛像威严,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建筑物。 鸠摩罗多毕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知道暮年,他依然四处行走向人们宣扬佛法。当他来到中天竺国,遇到了阇夜多。鸠摩罗多一见阇夜多,就知道他将是自己的继承者,所以特意用佛法点化他,唤醒了他沉醉的菩提心,将他收为弟子后,有传授给他很多佛法的妙理。 当鸠摩罗多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将离去的时候,他对阇夜多念了一首偈:"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碍,和怀决不决。"说完,他用手抓着自己依然像小孩一样红润的脸,面皮立刻像红莲一样绽开,从里面射出耀人眼目的光明,在一片灼灼光芒之中,鸠摩罗多归于涅槃。故事: 鸠
发布时间:2015-10-27
阿㝹楼驮,又作阿楼驮,即十大弟子的阿那律,意译如意无贪。甘露饭王之子,佛陀之堂弟,十大声闻弟子之一。传说他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立誓不眠,精进勤勉,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人称"天眼第一"。 据载,他曾于过去时施舍了几顿饭给辟支佛,从那时起,五十劫来享尽天上人间的无胜妙乐。现在劫降生为甘露饭王之子,佛祖得道成佛后,他出家为僧,学习佛法。然出家之初,懈怠贪睡,受到佛祖呵责。后立誓不眠,七日七夜不睡眠,至使眼睛一度失明。从此以后,他精进勤勉,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人称"天眼第一"。佛陀寂灭后,他劝导众弟子收敛悲恸,努力于佛教传教弘法事业,并让佛陀的金棺停留七日,以满足诸天神要求供养的心愿。故事: 瞎了眼睛的阿那律,在僧团中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对于乞食和缝衣,最感到困难。 不过僧团中很友爱,健康的人,在外面托钵回来,总将余下来的分给有病的比丘,对于饭食,阿那律并不怎样烦心,瞎了眼睛以后,什么东西也看不到,阿那律正好不再被外境牵动心源,精诚一意的修道。 有一次,阿那律衣服破了,他几次想修补,终因自己看不见而作罢。 后来,他的三衣实在破烂不堪了,有一次阿难陀经过他独自居住的娑罗逻岩中,对他说道: "阿那律比丘!你的三衣不补一下不行了,佛陀说,比丘的衣服新旧不要紧,但整齐清洁一定要注意。" 阿那律听后,很安然的回答道: "阿难陀比丘!我也曾试过修补衣服,但因眼睛失明,针线穿不进针孔,拜托你,如果你有时间,帮忙我做一套三衣好吗?" 阿难陀非常欢喜的答应,并约定一有时间,就来为他缝制三衣。 阿难陀回到祇园精舍以后,正想找一些比丘帮阿那律缝衣,可是佛陀的天耳早就听到他二人的对话,佛陀见到阿难陀时就问道: "阿难陀!你怎么不找我去帮助阿那律缝制三衣?" 阿难陀被佛陀意外的一问,赶快的回答道: "佛陀!至尊至贵的您,弟子之间琐碎的事怎么敢劳动您?佛陀!我和比丘们都愿意为阿那律比丘缝制衣服,我们预备马上就去。" "阿难陀!你不要这幺说,我和你们大家一样,也是僧团中的一分子,我现在就随你去,你不必再去叫很多人。" 对佛陀说的话,阿难陀非常感动,站在身旁的目犍连等听了佛陀的话,也被佛陀深广的仁慈心所感动,他们都愿意前去帮助佛陀为阿那律缝制三衣。 佛陀到了娑罗逻岩中,对阿那律说道: "阿那律!你把针线拿出来,我来帮你做衣服。"
发布时间:2015-10-23
坚持三字尊者即晋代僧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弥陀",意译"无量寿"。 尊者生于仕宦之家,少时即随舅父令狐氏博览六经,尤善《老》、《庄》。后慕名投奔道安,听道安讲解《般若经》,豁然开悟,叹"儒道九流,皆糠纰耳"。出家后,在前往广东罗浮山途中,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便驻锡于此。初住西林寺,后弟子日益增多,刺史桓伊又为修东林寺;以后一直没有离开。著名典故"虎溪三笑"即发生于此。 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创立了佛教净土宗。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宣称专念阿弥陀佛名即能往生净土。奉行念佛三味。即以修定坐禅,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观想念佛,为通往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传说曾邀僧俗18人("十八贤")结成"白莲社",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佛国净土极乐世界。因此被尊为净土宗初祖。这种修行方式筒便易行,吸引力极大,因而迅速流传开来。并弘传至日本,现在,日本净土宗亦以尊者为始祖。八十二岁时圆寂。著有《法性论》等。 另有一说,认为坚持三字尊者,原名沙罗末底,生活在佛祖涅槃七百年后的西印度,是当时著名的佛教理论家。三字即"身、命、财",这是对佛教大义最直白的描述,世人若能放下这三字,即能证得真理。 "沙罗"和"末底"本是两种鸟雀的名字,像中国的鸳鸯一样,这两种形影不离,终身相伴,如同一对爱侣。沙罗未底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并非他有什么尘世的姻缘,而是来自于他对德行的生动论述。 沙罗末底认为,品德和行为密切相关,就像鸳鸯一样须臾不可分离。如果离开品德,行为就会失去价值;如果没有行为,品德就会空洞乏味。他说,有的人表面上友善亲切,可是背地里却做些卑鄙的勾当,这样就等于将鸳鸯拆散,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沙罗末底一生著有很多作品,比较重要的有《实行论》和《法界无差别论》。他引譬精确,用词俭省,有很多言词被人们广为传诵。他曾经以三个字恰当地论述了佛法的大义,对人们理解佛法非常有帮助。这三个字就是:身、命、财。 他说,尘世的人们恋恋不舍的无非是自己的身体、寿命和财产,因为这三样东西的缘故,人们不能放下持着心。但是,人的身体、寿命、财产都是短暂和有限的,拿身体来说,即便刚刚洗浴过,一转眼就会生出灰尘;而人的寿命,也是有天定之数,没有一种药可以让人不死;至于财产,即使有亿万家产,最后也会花得精光。只有勤于修持佛法,放下持着心,人才能
发布时间:2015-10-09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width="360" height="475" alt="" src="/files/image/info/2015/09/30/0902471592.jpg" /></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 破邪神通尊者,原名叫做跋陁罗缕支,意思是贤爱。他是西印度著名的佛教理论家,学问渊博,精通佛理,尤其善于演说和论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 当时,摩腊婆国有一著名的婆罗门学者。他编览群书,通晓各种宗教理论,并且开设讲堂授课,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多达上千人。因为学识渊博,他很爱国王的敬重,该国的百姓也都将他的言论视为真理,非常崇信。然而,这个婆罗门虽然有学识,却缺乏内心的虔诚,他经常发表诋毁佛教的言论,更为过分的是,他还当众侮辱了佛祖释迦摩尼的雕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 跋陁罗缕支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慨。他决心与婆罗门理论一番,并用佛教的慈悲来感化他。他来到摩腊婆国,向婆罗门提出挑战。婆罗门此事满心骄傲,正想找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于是很痛快地答应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 论辩那天,会场挤满了赶来看热闹的百姓,连也亲自来到现场观战。两个人上场后,立刻唇枪舌剑地辩论起来。婆罗门一上来就连珠炮似地发问,想用一些刁钻的问题难倒对手。但是,跋陁罗缕支对答如流,他借用佛经里的章句,从容叙述陈说,将婆罗门的所有问题一一化解,直到婆罗门理屈词穷,再也支吾不出什么。而当跋陁罗缕支提出反问时,婆罗门却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满面羞愧,站在原地发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 心高气傲的婆罗门当众受辱,回家之后越想越恨,竟至于血不止,奄奄一息。尊者得知后,心生慈悲,特意到他家中探望。谁知婆罗门一看见他就破口大骂,越骂越难听,最后居然发疯似地从床上跳起来,扑向跋陁罗缕支。这时,一声惊雷响过,将房子摇撼,地面上裂开一道深沟,瞬间将婆罗门吞没。这是婆罗门的恶行触犯了天怒,被天神打下了十八层地狱。跋陁罗缕支虽然有菩萨心肠,也救不了他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larger;">罗汉解签:<br /> 无须感叹夜长昼短,黑夜无论多漫长沉寂也终会到明天。酸甜苦辣各有滋味,须知经历严寒后的梅花才会更加香气袭人。<br /> 得此偈者,目前极其不顺,磨难太多,有些意志消沉。须知人经历磨难才会真正成熟,也才堪当重任,因此,你当承受这一艰难的过程,仔细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对你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br /></span></p>
发布时间: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