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
在解放以后,夏莲居老师答应我,到我家中来给大家说开示。有的时候临时来,老师来了,我们临时能通知的是俞府、齐府,离我很近,夏老师一来,我就骑了车子到这两家,所以他们有时能参加。
今天我们以夏老师讲的《心经》为主,这是一个内容。但是夏老师讲《心经》他是画龙点睛啊,没有把整个的《心经》讲完。最后,又从《心经》画龙点睛到了净土。所以今天要把夏老师这一段的开示,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我的这个笔记记东西有个特点:很多是原话,我不能速记,我怎么能够记住原话呢?就是夏老师说好几句话,我记一句,所以所记下的这一句是原话。但是尽管这么记,一句一句摘下来之后,回头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师的精华。所以今天大家听到这个笔记,也等于听到夏老师亲自在讲。因为它很多是原话,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绝对是原话!所以这个因缘很特殊。
首先夏老师谈的是什么?谈的是佛讲经的时候,佛说阿含说了十二年;因为说了华严大家都不懂,佛就想般涅槃哪,那时梵天请转法轮,佛就答应下来,就说阿含。
这是夏老师的话,大家都把它念下来,
"佛说阿含十二年,续说方等八年",那么此后呢,就"说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说般若的时间(这全都是夏老师的话,别的我作一点解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般若的时间很长。说阿含呢,是为小乘、小学,所以是一些基本的东西。方等就要转换了,就是喝斥小乘,赞叹大乘--方等的精神。最后要说到大乘就是般若。最后说到圆顿教。所以这个般若非常重要,说的时间很长。
这个前三句是夏老师的话,底下我再把夏老师的话念一段,要分别出来,不要跟我所解释的混在一块儿了。
"《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心经》译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种,常读是玄奘大师所译。"
看这一段,就说《心经》只是将近三百字啊,可是包括了《大般若经》是六百卷。《华严》只是八十卷,八十华严是最多的,还有六十华严,还有四十华严,《华严》不过八十卷,后来加了《普贤行愿品》--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经》是六百卷,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说的。那么《心经》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经》啊,这话很重要啊!所以咱们研究了《心经》,不就是研究了全部《般若经》吗?二十二年佛所说的法啊!《心经》的翻译本在清朝以前可考证的有七种,这里头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是最简单了,所有原来的译本我都见过,有很多还都是跟普通经典一样,从"如是我闻"开始,如是我闻,佛怎么样,一个法会,多少多少人,谁谁谁怎么样,然后观世音菩萨,然后舍利佛问话,这才引出观音对舍利子讲,那这一段就是中间。最后也还有,大家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所以这经头经尾还是有的。这是玄奘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只翻译发当中一段。现在一般大家所念的,都喜欢鸠摩罗什的。但《心经》念的是玄奘大师的。全经是省译了。这是刚才夏老师这一段。我们稍微把它解释一下。
底下我们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
这说明玄奘大师得这个译本的因缘。出国的时候几百人,这个都是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过去了,是困难,困难极了。出了玉门关以后,在困难中遇见一个老人,得了这个经啊!后来有的书上记载,玄奘大师又找这个地方,再找这个庙,再找这个老人,找不着这个地方,连这个庙都没有了。所以这个经的来源就很殊胜。所以玄奘--这个是(夏)老师的话:"玄奘能够克服困难,能够自个儿还回来,而其它人死了这么多,就是因为得力于这个经啊!
底下是夏老师的原文:'玄奘大师所译最完善,文字少而摄义多。'所以这也就是大家都念的原因。底下夏老师的话:'今日讲述斯经,当前之法会实甚稀有啊。'就赞叹当时在我家里头,那时候夏老师说这样一个聚会实在是稀有啊。
底下就讲经题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这几个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这几句话很重要。这个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几个字啊?没几个字啊,这个经题这几个字,就包括一大藏教,还不是仅仅只包括六百卷《般若经》啊,整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全包括进去了。若能明得,你能明得这个经题,你就明得整个的大教啊!所以这种的话,不是透脱的人说不出来的,不是通宗的人说不出来的。你从文字上去搞,你最后登峰造极就当个佛学家啊。所以这个是极殊胜的话(法)啊。所以底下夏老师着重讲了经题,经文没怎么讲,这也是很大的特点啦。
所以这个特点就使我想起,当年梁武帝时大家要请志公,志公和尚他是有神通有嘛,大神通、神变啦,不可思议啊,这梁武帝就是因为他的神变,说他是妖人,把他圈到监狱里头去了,他从监狱照样出来,还是到处去做功德,所以梁武帝你圈子他也没用啊,所以后来很尊敬他,后来请志公讲《心经》,志公说:'我不能讲,你们国内有个人能讲。'说:'谁?''傅大士能讲。'傅大士是居士。把傅大士请来了,傅大士升座,拿了一个尺,一挥,下座了。志公说:'大士讲经尽。'大士讲经讲完了。所以这个就是说,在梁武帝遇见达摩之前,就遇见傅大士他都吃不消,梁武帝自个儿讲经讲得天雨花呀,但是对于那些大德,他还是吃不消啊。大家要知道。
所以夏老师也不是那么样一句一字,象现在的教师讲国文似的那样来讲呀。不过我把它画蛇添足,我把它补上了。也就是讲了,般若是体,叫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本体啊。这个本体,它就要有作用啊。咱们先念原文啊,不然就搞乱了,"般若是体,波罗蜜是用,若非波罗蜜,则般若何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体,体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罗蜜就是用。"波罗蜜"咱们要把它翻译出来,是"彼岸到"-这外国的文法跟咱们中国文法常常是颠倒的,咱们说"到彼岸",他是"彼岸到",这叫"波罗蜜"。如果你这个般若,你不能够"波罗蜜",你就是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从此岸渡过烦恼到达彼岸,那这个般若有什么用啊?(就如上头的话一样)。底下夏老师有解释:"般若有三。"有三种啊。"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观照般若,三是实相般若。"所以有三般若,这是非常重要的。波罗蜜就有六个字,其实这六个是万行中归纳为六个,其实是无量的行,殊胜的修行。这六个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底下再读原文:"般若译为甚妙智慧,人人本有,不从外来,名为自性、真如、菩提、圆觉、方便均可。乘般若才能渡过生死海。"这一段就说了三个般若、六个波罗蜜。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头两个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就有六种了,到彼岸了,从布施啊,你要把东西给别人哪,持戒啊,是要遵守戒律啊,精进啊,忍辱啊,禅定啊,加上般若啊,这是六度啊。般若是什么意思呢?过去就是说,这意思太多了,咱们中国的语言哪,你有能够很好地表达它,就不翻译,所以般若没有翻译。就是音,当时这个音人家读"班弱"就不对了-般若(bo rou),比方说这些寺庙称为蓝若(lan ruo)也是这个字,古时候是读作般若(bo rou)般若要译可以译为"甚妙的智慧"。我们译为智慧,往往就把它与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混淆起来了,等同起来了,那是大错。还有的把它与世智辩聪等同起来了,那就是错得不知哪儿去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是非常坏的事,一个具有世智辩聪的人和一个精神病者学佛的困难是同等的,所以称为八难哪,你看看,这个聋子、瞎子、哑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辩聪,这都是属于八难哪,聋子,讲法他听不见;哑巴,他不会提问题;他不会说话;瞎子,看经看不见;精神病,神经错乱。那跟世智辩聪困难是一样的。所以般若全不是这回事。勉强可翻为甚妙智慧,很殊胜、很微妙的智慧,这是般若。这个般若是什么?底下就重要了,是人人本来有的。大家以为,我博学多闻,我就有了般若。你就恰恰是完全错了。是你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不是从外面进来的,所以禅宗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哪,什么是门呢?眼睛、耳朵这些是门哪,从这里进来的,不是你家里的宝贝啊,你本来有啊。这个话就是般若,告诉你是本有的,这是任何其它宗教、学术里头所没有这样的内容啦。这个般若,也有个名字,名为自性,名为真如,名为菩提,名为圆觉、方便都可以。你要坐上般若的船,你才能渡过生死这个海洋。生死如大海啊,你怎么样才能渡过大海,你要有这个殊胜的般若啊,坐上这般若的船,才能渡过这个海到达彼岸哪,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刚才说的到彼岸。
再把夏老师的原话说一说:"波罗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烦恼。"打个譬喻,这一岸是什么?这一岸就是生死轮回啊,一口气不来下辈子变什么你不知道,你轮回永远不休。六道中,人已经大家都觉得酸甜苦辣不是滋味了,人还是善道。你变成畜生,最常见的是猪嘛,猪不但它自己被杀,而且它的子子孙孙注定都是要杀头的,而且肉要吃光的,此人就苦了。畜生底下还有饿鬼啊,没有鬼是不饿的,一吃东西东西就变成火,为什么要放焰口,焰口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就是口里头冒火,就称为焰口啊,所以修这个法是密法啊,就是解除它这个火,让它把东西吃下去,所以人死了要放焰口,就是这个功用啊。那么鬼底下还有地狱啊。这是生死之苦,轮转不休,这是此岸。彼岸就是涅槃啊,涅槃就是寂灭、圆寂,圆寂-德无不备,所有的一切德没有不具备的,所以叫做圆,寂,障没有不除的,所以叫做寂,一切障碍都没有了,那是彼岸,清净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涅槃是彼岸。众生就是烦恼。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原文了:"般若的反面是无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为什么当前是无明?"这问问得很好。它成为语言,它有个对立面了嘛。跟般若相反的就是无明,就是愚痴嘛,无明就是生死之本啦,那么般若既然是本有的,为什么现在你是无明呢?这是由于,夏老师原话:"背觉合尘即无明,转误识成智即般若。"很精炼。你背着了觉悟,你去跟这个尘,尘是什么呢?不是尘土的意思,这是佛教名词,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所以称为六尘,一切所看到的颜色,一切所听到的音声,尝的滋味,身上的这种感触,鼻子所闻的香臭等等的,以至于思想所能分别的种种是非,都叫做尘,你背觉去合尘,本有般若你就违背了,你就是追逐于美色、美声、美味啊,它向去追求、爱恋啊,所以叫背觉合尘嘛,跟尘去相合,跟觉相背,这就是无明。你本来是般若,那为什么现在……那是因为你背觉合尘哪,处处在背觉合尘嘛,是不是?怎么能恢复本来呢?已经这样了,你现在怎么能恢复呢?转识成智,咱们是八识啊,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前六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把这八识转成四种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你要有般若,你才能使八识得到转变哪,这个转变就是般若。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能参加今日道场,皆多生因缘哪,菩提(善根)、福德、因缘缺一,皆不能参加,此道场真是百千万劫难遇者也。"所以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咱们这个聚会。能参加这个道场,都是多生的因缘哪。就是,恐怕有人是来帮个忙,做一点工作,并不是佛教徒,那么耳朵里头能听进一句半句,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善根、福德、因缘缺一都参加不了,这些事,它就是有障碍,接他这个车,差点就成障碍。所以要知道,就是这个事难办,别的事都好办。所以你要成立一个道场,弘扬一些佛法呀,做这些事,最难最难了,缺一你都参加不了,它不定什么时候出障碍,自个儿或者什么,所以这个真是百劫、千劫、万劫难遇。劫是个时间单位,代表时间,一劫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数字不好说了,数你说不清啊,你也说不完哪,你要说万说亿,你要说多少亿啊,你说不完啊,只能打个比方:四十里见方的一个长石头,开人穿着极轻的轻纱,五百年下来一次,用纱在石头上学么轻轻的一抹,多时把这个石头抹光了,这叫做一劫。所以就是说你三途一报五千劫,你听这话就这么马马虎虎,你不知道你入三途之后,你一受这个报,你要出来这个报,你得多少?你得经过五千劫啊,劫是多长的时间啊,不能够掉以轻心哪。所以这是百千万劫难遇。大家能够难?遇的能?,就必须要把握这个机会,在今生解决问题。所以今天能遇到这个,过去多生多劫你都修了,修了半天你今生还只是这个样,你再这么转下去,转到哪天才能转出来啊?所以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解决问题啊。
底下就讲到经文了,就是说:"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一位菩萨,两个名号。"佛菩萨都有无量的名号,观自在就符合《楞严》里头耳根的那个法门,它就是观自在,反闻闻自性。《法华》寻声救苦,就是观世音哪,是不是?哪儿有一声,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到,就救你。所以观就是慈观、悲观、智慧观哪,声音就是幻音、妙音、海潮音啊-经上的话。夏老师《观音赞》很好,希望大家能体会,经里头有《观音赞》。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哪,要进一步了解。
底下又是原文:"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由文字而观照,而实相。"那么我解释了,既然是这么重要啊,那么我们就要问怎么下手,下手呢,不是说了三个般若吗?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这个实相般若是本体啊,观照般若是作用啊,文字般若是所显现的相,文字不就是相吗?大家可以看到这文字啊。所以就从什么呢?从文字般若下手啊,所以离开文字,般若是不行啊,从文字上下手,从文字而观照,就是说从文字里头意思我们来观照啊。这观照也有利根,也有钝根啊。就一般的根器来说,告诉你这个求,起码来说吧,色即是空,这句话就可以常观照嘛。你爱恋的世间的这些个好东西,那不都是色吗?听说哪儿家具展销,想我赶紧换身家具去,西装展销…是吧,那都是色啊!你想色就是空啊,你好一点与坏一点有什么关系嘛,你这不就是好一点嘛。所以下手还是很容易的,一步一步的从文字而观照啊,最后都只剩下…你要都能五蕴皆空,那不就慢慢的就可以证入到实相了吗?就是这样。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离般若。"菩萨修六度,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到彼岸,但是每一度要离开了般若,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前五度如盲啊,前五度跟瞎子一样。所以现在一些人禅定,很多人得了很好的作用,你看我这儿来了一个人,他这个禅定的…
"多少困难、失败、流泪,不能进门。六祖是一超便入门,这是一个特殊…"先说到这儿。你是经过多少困难,流多少眼泪,多少挫折,你才能真进门哪。例外的是六祖啊,一超直入。
第二,夏老师说:"行者第一步以观自在入手,观自己念头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习气。最要紧是破我执,根本问题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护疼,哪儿疼,哪儿下针。"这很好,第一步是观自个儿的念头,在不在?所谓善护己念。我们受比丘戒,你有了行动才是破戒;你要是受了菩萨戒,思想动了就是破戒啊!现在大家随随便便就受戒,不把这些重要事情给大家讲清楚,那他就时时都在破戒之中了。不是做了坏事才是破戒,你思想一动就是破戒啊。看见一个美色,看见一个裸体女人,心里一动,就破了色戒了,破了淫戒了。所以要观自外儿,在念头上用功,善护己念哪。要知道自个儿有哪些毛病和习气啊,自个儿要有自知之明啊,这就是说,最要紧的就是破除我执,我们一切毛病最主要的是我执,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有我呀,这个我字可确实不容易去掉啊。根本问题是改造自己,所以一个人说不想改,就没有成就,改造自己就是成就自己。所以我跟我大舍妹说:"你一贯正确。"就说你一贯没有进步嘛。老以为你那个是正确的,你就没有改造嘛,没有改造所以你老是说:"我一贯都是正确的",你没有改造,没有改造就不会在成就。不能护疼,他那个疼的地方就是毛病所在。最近来了一个美国的,在美国在台湾都是个头头,一个女的,讲《楞严经》,讲《维摩诘经》,讲《六祖坛经》,到中国这儿天,那么还请她讲,她通过了政协,通过教务处的党员,跑来跟我联系,说她要来。我说让她来吧。谈了两次,头一次就谈她怎么样怎么样,第二次她再来提问题的时候,我一追问,她就讲错了嘛,在最根本的地方讲错了。她跟那个沈家桢是一块儿的,我连沈家桢也一块儿批评了。她就是,这一点,我给她指出来了,她把那个"入流亡所"的入流解释为入声音之流,我说:"错了。入闻性之流。"她跟我抬杠,后来她说:"那个注解都是这么说。""跟我这么说话!""我就不对了吗?"我说:"跟那注解一样,单独是你一个人这么说。"她就是不知道,她那个是护疼,那些注解不能拿来改正自己啊,那只是护疼啊。你得舍得疼啊,下针哪,哪儿疼,哪儿下针哪。这个过程就是你一发现毛病就护着它,让它在那儿存在啊。所以这一段是真实的般若,所以夏老师说,"查过去习毋自欺"啊,就指这一些。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渡烦恼,必须般若,观自在在一切时中有无把握。菩萨炼心,如矿师炼矿,矿石成金后,不复成为矿。"都说我们现在怎么样哪,我们要常常看自己在一切时中有没有把握。菩萨炼心,就象冶金师炼矿一样,把铁矿炼成了铁,把金矿炼成了金子,炼成了就是炼成了,它不会再成为矿石。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原话:"菩萨译名菩提萨埵。"翻译过来就是觉有情。夏老师说:"不能观自己,不能自觉,则不能觉他,则不名菩萨。"我这些年所主张的跟夏老师的这个开示是一致的。现在很多人都是想,找这个人讲,想去弘扬,办这个办那个。你看夏老师的话,就很清楚了,你不能观自己,不能自觉,你不能觉他啊。再说美国有个人急于什么什么,我说你不能度生你不能着急啊,你想给人带路,你这手电筒里没电,你还给人照路,那还不是彼此都一摸瞎吗?你那手电筒得有电啊,你得有光明啊,把路照清楚啊,不然就是一盲引众盲啊。现在一盲引众盲的事情很多啊,都喜欢给人说,以为在说法,其实在谤法。夏老师的原话在这儿,大家记下来啊,"不能观自在,不能自觉,则不能觉他,则不名菩萨。"你不能觉他。所以我们为觉他而自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我的谷响集头一篇就是这个,我们的发心就是要利益别人,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别人觉悟,要叫别人觉悟,你自个儿得先觉悟,而且觉悟是最大的利益,你自个儿觉悟嘛,你也得到利益,但是你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为利他觉他而出发的所以这个不同于小乘,小乘就是自利自觉就完了。这是为利他觉他,你不这样,你不能觉他。大夫的医术不精,就要给人开方,你庸医杀人哪。或者你不杀人吃完了他有后遗症,这个病好了那个病来了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深般若的深字要注意。众生浅思,不深他不能入门。不圆发三心,他不是佛教徒。"我解释一下,所以佛教徒不好当,就这有个要求嘛,你得圆发三心,哪才是佛教徒啊你不圆发三心,你不能算入门哪,你不是佛教徒啊。你组织上入党,思想上不入党啊。你组织上参加佛教了,思想上不是啊。圆发三心,三心者,直心,深心,大悲心哪。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三心者,一是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业,无般若也不行;二是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离不开般若;三是大悲心,无般若也不能解决问题。"就解释,要圆发三心是哪?第一是直心,直起直用,(正念证入法义)。夏老师说,直中也得有方便,你就直起直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拐弯,你这里头有时也搞出错误等等的,有障碍;深心就不能停在表面,要深入,都是简单的解释,这也不能离开般若,没有般若你钻不下去;大悲心,要普度一切,没有般若也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就没有很多详细的解释。圆发三心哪,圆发三心就是发菩提心哪,这个发菩提心我们还是应当很好地注意,《无量寿经》里头,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有人只注意在我怎么念得好,却没有去检查我的发心到底发没发,发得够不够,结果是两道题目,你一个题目,没有分,这道题目得一百也考不取呀,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