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关心的比喻——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十二)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2-10



心喻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①;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②,三际③空寂④,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⑤真体⑥?或喻宝珠,或喻虚空,种种之喻亦复如是。




注释


将迎:送往迎来。


常寂常照,寂静之意;,照鉴之意;没有生灭变异叫做。真如妙体之离诸过失叫做寂,真如妙用之遍照十方叫做照。《楞严经》卷六曰:“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正陈论》曰:“真如照而常寂为法性,寂而常照是法身,义虽有二名,寂照亦非二。”


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空寂:无诸相曰,无起灭曰


妙明: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真体:真实的本体。




译文


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任何东西可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姑且取其与心的作用相近似的事物来作喻,使人对于心的概念有所领会,但不可认为心当真就像某种东西。今试举一、二例来加以说明吧:譬如以镜喻心,这是因为镜能照物,当物体还没有对着镜的时侯,镜不会主动将物体的影像映入镜中;当物体正对着镜的时侯,镜不会因物体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体离开镜的时侯,镜不会把物体的影像保留下来。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不住过去,不住未来,不住现在,虽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所不照。因此用镜来比喻心,只是取其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毕竟是没有知觉的,难道心也像镜没有知觉吗?假如心像镜子一样冥然不灵,又怎么可以说它是妙明真体湛然常寂呢?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