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小志|揭自然之幽奇,彰前贤之懿范,登游人于觉路,语信士以玄诠——《灵隐小志》序文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8-14



编者按

杭州灵隐寺自东晋咸和元年(326)开山,至今已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虽时移世易、屡有兴废,然法幢高树、祖师辈出,更兼殿宇恢宏、云烟万状,洵为佛教最胜觉场,亦是西湖绝佳名胜,善信云集,游人如织。为了方便大家深入了解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宗风祖德和景物典故,“灵隐寺”公众号特别开设“灵隐小志”栏目,连载著名爱国高僧巨赞法师的《灵隐小志》一书。法师早年经太虚法师亲笔授书,从灵隐寺却非和尚披剃,对灵隐寺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为令本书易读而广布,法师再版《灵隐小志》时改文言为白话,并对全书加以修订,其中经过和法师的良苦用心,大家通过阅读前后两篇序文便可知其大概。





再版前言



1947年2月,我曾经写成《灵隐小志》一书,由灵隐寺发行,初版二千册,不久即销售一空。正拟再版而时局日趋紧张,我于赴港讲经返杭之后,又不得不再赴香港,再版之事就无从考虑了。解放以后,由于书中观点有待修订,而我又在北京工作,无暇及此,因此就没有再版。


解放之初,灵隐寺大殿毁于白蚁,经政府拨款重修,焕然一新,其中大佛一尊,在造形上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使能圆满无缺。十年浩劫之初,灵隐寺一度有被破坏的危险,也因周总理的威望所及,得以免于劫难。因此,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灵隐寺经过修葺,重行开放,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对于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更深入人心。


1980年4月中旬,我于游罢黄山之后,回到我出家之地的灵隐寺,只见殿宇庄严,游旅如云,而缺乏介绍灵隐历史古迹的作品,因此有修订再版《灵隐小志》的想法,也得到寺方负责人的赞同,而苦于手头已无原书,不易着笔。丁云川同志听到这个消息,于出差来京之便,带来旧藏“灵隐小志”一册,真如大旱之望云霓,喜出望外。于是改文言为白话,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章节,作为导游之用。“自序”一文,系初版原作,录存供参考。书中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敬希读者随时赐教,以便改正。


1980年9月5日,巨赞于北京中国佛教协会。



初版自序



订知己于山川,已无俗骨;礼空王于梵刹,渐涤尘襟。是以灵隐鹫峰,常为高僧之化域;钱塘明圣(西湖旧名钱塘湖,明圣湖在其南),亦成名士之蘧庐。方志所传,遗徽犹在;攀寻所至,芳躅可追。


然而灵隐三书(清孙治《灵隐寺志》,厉鹗《增修灵隐寺志》,沈鑅彪《云林寺续志》),棼于体例,武林掌故,积若丘山。览之者如入海量沙,述之者多断章取义,稽考差可,探胜则非。于是有《灵隐小志》之作,将以揭自然之幽奇,彰前贤之懿范,登游人于觉路,语信士以玄诠。


张岱有云:若云善游西湖,惟在深情领略,世间伧父,何易言游!余于云林,亦同此感。夫阳和焕发,景物华鲜,茸茸之芳草连天,澹澹之烟波无际,都人士女,倾城来游,控香鞯,拥翠軿,盈衢塞路,累迹摩肩,此固未免乎嚣,而或以为俗者也。然当钟鸣夜静,月朗中天,林间之宝殿巍巍,涧底之泉声活活,则如对右丞之图画,满目空明。朝暾甫上,梵呗初宣,鸜鹆翩翩以争鸣,清露垂垂而欲滴,则如咏渊明之篇什,生意盎然。雨止瀑肥,急流如注,壑轰轰兮雷震,峰耸耸而似飞,则如读昌黎之古文,神魂陡壮。越涧穿林,登高远瞩,江浩渺兮似海,城屯聚而若峰,则如歌东坡之诗余,心胸并朗。摩诘之画,元亮之诗,退之之文,子瞻之词,皆文化之精英而艺林所珍赏者也,乃俱能于灵隐得其仿佛,游岂易言哉!


东晋开山,迭经兴废,千六百载,名德如林。永明、大慧之禅修,赞宁、契嵩之著作,道标、皎然之吟咏,道济、守益之神奇,或传佛祖之心灯,或示迷徒以正轨,功在圣教,矩矱常存,不有所书,将同忘祖。《萍栖诗抄》,却非上人之作也;《还斋吟草》,则作者之俚句,附之篇末,聊志幻迹。将来建置,众议佥同。愿力庄严,固有待于贤者;信施功德,尚期望于诸方。读本书者,幸留意焉。


民国三十五年(1946)夏历十月初六日,巨赞谨叙于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