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的一大特点即在于冷,冷泉之冷得源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冷泉周围植被丰茂,山林幽深,清冷的环境为冷泉营造了一种天然的幽静气象,这种幽静气象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也成为他们诗歌中经久不衰的审美趣味。历来描写冷泉的诗文中不乏对其“冷”之特性的描绘,以下仅以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西山》和明代陈霆的《冷泉亭有作》为例。
酒泉子·长忆西山
宋·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潘阆(?—1009)为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其所作的《酒泉子·长忆西山》描绘了灵隐山秀丽的风光,传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词中特别提到了“冷泉亭上旧曾游”由此可见作者曾游览冷泉,一句“三伏似清秋”生动的写出了冷泉的特点。三伏天当为农历的七月至八月,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段,但作则却说冷泉的三伏“似清秋”,由此也足以说明冷泉附近环境的清冷,即便是在盛夏亦如清秋般凉爽。

冷泉亭有作
明·陈霆
一泓常溢四时清,三咽从知冷得名。
涧底有天秋作影,石边流月夜无声。
山僧沽器供朝汲,游客分甘解宿酲。
欲尽一瓢还缩口,老年全怕齿牙惊。
陈霆(约1477—1550),字声伯,号水南,明朝官员、学者。其所作的《冷泉亭有作》一诗也突出的描绘了冷泉之“冷”的特点。全诗以冷泉为中心,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冷泉周围的风景和特点。首联即开门见山,直接以“一泓常溢四时清,三咽从知冷得名”一句点出了冷泉“清”和“冷”的特点。颈联的“涧底有天秋作影,石边流月夜无声”一句则从景物描写入手,描绘了秋色倒映在涧底的风光和夜晚幽静的气氛,展现了秋季冷泉的清澈和周围环境的幽静。为了更加形象的表现冷泉的“冷”,最后两联作者巧妙的从游客以冷泉之水来解酒一事烘托出冷泉泉水“冷”的特性,一句“欲尽一瓢还缩口,老年全怕齿牙惊”使得冷泉的“冷”跃然纸上。从这两首诗词也可以看出冷泉周围的环境常年处于较为清冷的状态,这种天然的清冷为冷泉增添了一股幽静的气象,也成为历来诗歌中表现的审美趣味。

宋代范成大的《冷泉亭放水》、清代屈大均的《与客题冷泉亭》则集中表现了冷泉幽静的审美气象。
冷泉亭放水
宋·范成大
古苔危磴着枯藜,脚底翻涛汹欲飞。
九陌倦游那有此,从教惊雪溅尘衣。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冷泉亭放水》一诗作于范成大在杭州任官时期,此作描写了冷泉放水之时的景观,冷泉幽静的气象与诗人心中的情感交相呼应,短短四句表现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趣。首先,此作的前两句“古苔危磴着枯藜,脚底翻涛汹欲飞。”描写了放水时诗人登上冷泉亭观赏足下风景。诗人柱藜杖登亭,沧桑的藜杖敲击在布满苔藓的台阶上,下方则是翻滚奔腾的泉水。尽管是诗人没有过多叙写冷泉的环境,但此处巧用“着”“飞”二字,以动写静,从侧面烘托出冷泉山林幽静的气象。而后两句“九陌倦游那有此,从教惊雪溅尘衣。”诗人话锋一转,从眼前出尘的山林景色联想到自身,自己长期宦游在繁杂的官场,身心俱疲,正好利用这方奔腾的冷泉洗涤疲惫的心灵。《冷泉亭放水》一诗由观泉而悟,借助冷泉所独有的幽静气象表达了作者自身出世的情感,引人深思。

与客题冷泉亭
清·屈大均
飞来有一峰,挂在东林松。
翠壁萝花满,澄湖白练重。
行随谷口月,卧听南楼钟。
何用瑶琴奏,清音是石淙。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他是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另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其所作的《与客题冷泉亭》一诗则是直接叙写了与客游冷泉亭的所见所闻,诗歌描绘了冷泉宁静的山林之美。尽管屈大均的诗作以爱国情结闻名于世,但此诗是一首难得的闲暇诗作,可能作于屈大均避居桐庐期间。整首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叙事,尽管是题为与客游冷泉亭,但作者的叙述中则是重点描绘了冷泉亭周围的景物,苍松、翠璧、萝花、澄湖、月亮、钟楼声完美的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幅幽静的冷泉月夜图。从作者的视野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苍松郁郁的飞来峰下,有一汪清澈的冷泉,其周围的山壁上铺满了萝花。随着诗人脚步的前行,来到谷口的一瞬间才看到高高挂起的月亮,于是诗人与友人一同卧于谷口的石头上,听着钟楼与谷中溪水的声音,仿似瑶琴演奏出的美妙声乐。整首诗描绘了夜间冷泉亭周围幽静空灵的景色,使得作者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治愈。
(本文节录自唐哲嘉《古典诗文中的灵隐“冷泉”意象探析》,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