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因其“清冷”的物理特质也往往成为诗人笔下高洁品格的象征,成为历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重要寄托意象。诗人们由观冷泉联系到自身,与冷泉所独有的“清冷”特质产生共鸣,成为诗人借以表达高洁品格的抒情意象。其中以宋代诗人林稹的《冷泉亭》、清代女诗人王慧的《冷泉亭》以及同代诗人张盛藻的《冷泉亭》较为典型,表现了冷泉独有的高洁审美意象。
冷泉亭
宋·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林稹,号丹山(《宋诗纪事》卷七四),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是宋代著名的才郎,著有《宫词》百首,《千家诗》收录其《宫词》两首以及《冷泉亭》一诗。本首《冷泉亭》也因收录《千家诗》中成为传世名作之一,尽管此诗只有短短4句共28字,但其中所蕴含的诗意却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游览冷泉之时,受到冷泉泉水清浊变化的启发,联想起人之品德的变化,表面上是叙写冷泉,实则借物言人事,可谓巧妙至极。诗的首句以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明了冷泉“清”的特点,全诗围绕着“清”之一字展开。冷泉亭下一有股清泉,它的清冷可以浣涤诗人的脾胃,使人精神清爽,但是这样的清泉只有深山里才有,故而如此清冽的品性也只有自己知道罢了。然而冷泉之水与西湖相通,泉水只要流下山去,就要汇到西湖里就要去乘载那轻歌曼舞的尘世。作者以泉水的变化来比喻人之品性的变化,通过对比冷泉亭和西湖之泉水暗示环境对人性的塑造。诗人有感于山泉的清冽,湖水的污浊,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冷泉以高洁的品德,点明了自身向往洁身自好的冷泉水的志向。

冷泉亭
清·王慧
泉声檐槛外,林壑杳然深。
人世热何处?我来清到心。
松林藏日色,潭底卧峰阴。
一自乐天记,山光寒至今。
王慧,字兰韫,江南太仓人,清初才女。学使王长源女,冰庵太守妹,常熟诸生朱方来室,著有《凝翠楼诗集》。这首诗属于借景抒情,作者以冷泉为怀咏对象,通过对冷泉的叙写表达了一种出世自好的情绪。本来出世和入世本大多数是士人的处世方式,然作者虽一介女子,却也有感于尘世的污浊,表达了自身洁身自好的志向,是传世诗作中为数不多的才女佳作。诗的首联直接道出了冷泉亭附近清幽的环境,“檐槛”暗指灵隐寺。而“杳”字则巧妙的叙写出山林的宁静和幽深。作者在展现幽静气象的时候不仅仅只做静态描写,“泉声”的加入使得静中有动,一动一静,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冷泉之“清”。而第二联直接围绕着“清”之一字,将冷泉的“清”与人世的“热”对比,一冷一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点明诗人洁身自好的意愿。“一自乐天记”一句则借用白居易的《冷泉亭记》,其中描述“况又潺潺清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显然作者是承白居易之意,明写冷泉之冷,但实则写心境之冷。作者通过对冷泉的描写,紧紧抓住冷泉“清”“寒”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清心”志向,可谓耐人寻味。

冷泉亭
清·张盛藻
入山便得清凉境,山中石泉冷更冷。
人间万事纷烦嚣,息机宴坐秋心警。
飞来石下泉涓涓,古木根多石上悬。
石是飞来莫飞去,与泉长结冷淡缘。
张盛藻,字素君,号春陔,湖北枝江县人。丁酉科拔贡,由户部员外郎,补授江南道御史,官至温州府知府,著有《笠杖集》《三雁纪游》。张盛藻的此首《冷泉亭》与王慧的《冷泉亭》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借冷泉之“清”“冷”的特点以表达自身出世自好的情怀。与王慧不同,张盛藻常年在官场宦游,官至温州府知府,自然也饱受官场的折磨,故而当他游览冷泉亭之时,自然流露出希望“与泉长结冷淡缘”的情感。此诗也是开门见山,首句即以“清”“冷”二字直接点明冷泉的特点,冷泉所在的“清凉境”处在远离人世的山林中,在这里人间纷繁的万事都与诗人无关,久居官场的诗人终于能够卸下心中的枷锁,畅游山林之美。飞来峰下的冷泉涓涓流淌,周围的古木参差不齐的伫立在山间,苍郁的树根盘扎在石壁上,这方天地似乎与人世隔绝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松,冷泉“清冷”的特质暗合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美好期许,也成为作者高洁品德的象征。
(本文节录自唐哲嘉《古典诗文中的灵隐“冷泉”意象探析》,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