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庄严无忧尊者(028)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8-19 16:53

640.jpeg


持轴山中大慈圣,普应诸供作佛事。

虽设大铃金刚杵,如世休马櫜弓矢。

龙女来献九渊珠,无心奉施无心受。

清净之众见寻常,相视还如土木偶。

——宋 黄庭坚《罗汉赞》


640-1.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二十七尊至第三十八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贰拾捌尊

庄严无忧尊者


640-2.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庄严无忧尊者铜像


  诗 偈


  生来性格最坦荡,为人诚挚美名扬。

  方便于人方便己,无忧逍遥保安祥。


  偈解

  天生性格坦荡,待人诚挚热情,所以能得到较多赞誉。与人方便即是自己方便,如此方能无忧无虞,永保逍遥、平安与吉祥。


  此偈教导我们,如果我们心中多有不宁,常自心中生出无端忧烦,应反思自己,是否私心太重,虑事偏执。须知多帮助他人,与人为善,才能使自己少羁绊而多吉祥。


640-3.jpeg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安然静坐,左手笼于袖内,右手曲臂结印,浓眉锐目,法喜交盈,神情庄严高贵。庄严无忧尊者德行庄严,能使众生摆脱忧恼,获得静谧与平和。


640-4.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五百罗汉第贰拾捌尊,庄严无忧尊者,原名叫做阿僧迦,是古印度的佛教理论家,他的著作《庄严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佛教经典中,“庄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具德义,一是衣饰义。也就是说,以善美饰国土、功德饰衣身曰庄严。尊者达到了庄严与无忧的统一,其对佛法的修学达到了几近完善的境地。


640-5.jpeg


  端正尊严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品德。内由外显,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现庄严的面相。“忧”是指忧愁烦恼,这是应该加以摒弃的,否则就会如《大智度论》卷二所说,“心没忧海,不能自出”。


  尊者刻苦修习禅定,不仅自己摆脱俗世的忧恼,还尽力将众生之心从“忧海”中拯救出来,他庄严的面相正是为了向众生昭示摆脱忧恼之后的静谧平和的心理境界。


640-6.jpeg


  在庄严无忧尊者所生活的时代,佛教已经在印度很兴盛,然而当时有几个小国,却因对佛教怀有误解,迟迟不愿意接受。他们以为,佛教提倡四大皆空,如果所有的百姓都“四大皆空”,抛下了分内的工作,那国家岂不是将要灭亡了。


  《庄严论》的问世,为他们的疑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书中说,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每个人也都爱自己的国家。佛教教育人不贪恋富贵,多积德行善,正可以使人们丢掉私欲,而培养爱国之心。《庄严论》的佛教爱国说流行开来后,使那些小国的国王放弃了成见,成为佛教的积极拥护者。


  《庄严论》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佛教具有美化国土的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它的一切设施和用品必须具备美丽庄重的外观,所以寺院建设应该宏大壮丽。这样可以显示佛祖的伟大,善男信女身在其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敬畏之心。庄严无忧尊者的这些理论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现在人们看到的寺院无不宏伟庄严,佛像无不端庄静穆。


  庄严无忧尊者的塑像姿态端正、神情怡然,那种超越凡尘的气质正表现了他内心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