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楹柱联——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19 15:33



  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就楹联的表现形式而言,它是一种书法艺术;从内容来看,它更是重要的人文史料。 


  名寺名联,盛传不衰。杭州灵隐寺文化底蕴深厚,诸多楹联结合佛教文化精髓,涉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典故事、宗派源流等范畴。在灵隐寺,仔细品读欣赏精彩的楹联佳作,能更好地了解佛教所主张的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谐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和警醒,起净化心灵的作用。



  大雄宝殿海岛观音群雕 正面



  大雄宝殿海岛观音群雕 侧面


  杭州灵隐寺殿堂挂诸多楹联,引人驻足,回味无穷。今天我们欣赏现代学者、书法家张宗祥先生题写的挂在灵隐寺大雄宝殿后壁海岛观音群雕前抱柱上的一幅楹柱联。



  苦海驾慈航,看出没众生,

  有登彼岸,有溺深渊,

  百千万劫凭缘法;


  善门呈宝相,发菩提宏愿,

  或现宰官,或为童子,

  五十三参证佛心。


(大雄宝殿内后壁抱柱联 张宗祥题)






  张宗祥(1882年-1965年),现代学者、书法家。谱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浙江海宁硖石镇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应聘至浙江高等学堂任教,又兼教于两级师范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建国后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图书馆馆长等职。


  张宗祥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 300 多种。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



  大雄宝殿海岛观音抱柱联(上联)


  上联


  苦海驾慈航  看出没众生

  有登彼岸  有溺深渊

  百千万劫凭缘法



  苦海驾慈航


  苦海:在佛教中苦海是指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备受种种的痛苦,好像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


  众生轮回于生死苦海,生生不息。在无尽的生命长河中,这种重复已然进行了无数生、无量劫。在生生死死的过程中,有的只是低级重复,有的则是高级重复。


  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种种烦恼,但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若不开发这一能力,轮回将永无止境,因为无明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使我们在苦海中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慈航

  佛教称佛菩萨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济众,使脱离生死苦海。南朝梁萧统《开善寺法会》诗曰:

  法轮明暗室,慧海度慈航。


  唐白居易诗曰:

  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这首楹联题写在观音菩萨圣像前,是说观世音菩萨“苦海驾慈航”。观世音菩萨本已修成正果,成就佛道,名号是“正法明如来”。是因为正法明如来具有无比的大愿力,要度脱一切的苦难众生,所以倒驾慈航,自愿回归菩萨位,来救苦救难。《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


《天竺志》记载:“宋真宗祥符九年九月,飞蝗蔽天,群情震骇。皇帝以连年苦旱蝗虫为灾,是时来势凶勐,多方补捉,不见寸效。乃遣中使祷祝于观音菩萨。是日午时,忽黑云至,讯雷掣电,雨雹疾如矢石,声大如砲。蝗虫堆积川陆,倾刻即歼,皇帝甚神之,民信心,益见宏普。”



  看出没众生


  出没:释义: 出现、隐没。“出没”二字在楹联的意思是:轮回于生死苦海。


  众生:又称有情、含识、含生、群萌、群类、禀识等。俗指人和动物,佛教特指具无明烦恼,流转生死之迷界凡夫。


《杂阿含经》卷六云︰“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般若灯论》曰:“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


《大乘义章七》曰:“多生相续,名曰众生。”


《法华文句》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俱舍光记一上》曰:“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




  有登彼岸 有溺深渊


  彼岸:指水那边的陆地。比喻所向往的境界。佛教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


  深渊:渊:深潭。很深的水潭,比喻十分不利的处境。《诗经·小雅·小旻》云:行事需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唐寒山有诗告诫人们,莫为尘世所扰,及早身退,摆脱苦难无边的深渊,驱遣尘缘及世尘之念。诗云: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深渊二字,在此楹联中是指:溺入三恶道的苦海深渊。众生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轮转不息。其中,三恶道处境之苦痛、之惨烈,令人不忍听闻,何况亲历。观世音菩萨有着无限悲心,度众生出苦海深渊。



  百千万劫凭缘法


  劫:劫难,厄运,大难。在佛教中,“劫”这个词并不是灾难或磨难的意思,很长的时间用”劫”表示,

  分小劫,中劫,大劫等。


(1)小劫

 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总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2)中劫:二十个小劫=1个中劫。


(3)大劫:四个中劫=1个大劫(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百千万劫:经历的时间很长——百千万个大劫,则曰:百千万劫。


  缘法:汉语词语的意思是:遵循法度。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楹联是指能“登彼岸”者,皆有善缘、佛缘、法缘、僧缘,有大福报,有皈依处,有修学场,有圣教地。“溺深渊”,则反之。佛教的因缘法不可思议。


  观音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


  观音菩萨是的慈悲象征,有求必应,寻声救度,随缘救度。


  大雄宝殿海岛观音抱柱联(下联)


  下联


  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或现宰官  或为童子

  五十三参证佛心



  善门呈宝相


  善门:善门泛指“遵因果之理,行善事之门。”


  观音菩萨的善门,即普门示现。《普门品》上说:“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普门示现

 “普”,是周遍的意思,“门”,是开通的意思。观音菩萨以普现三昧力,示现种种身,应机说法,由此门救济众生。


  十普门

  菩萨有周遍之圆法,能通入实相,计有十法,称为十普门。1.慈悲普;2.弘誓普;3.修行普;4.断惑普;5.入法门普;6.神通普;7.方便普;8.说法普;9.成就众生普;10.供养诸佛普。前五普为自行,次三普为化他,后二普兼自行、化他两意。《法华经文句卷十下》


  宝相:即菩萨的庄严。邢邵文曰:“神仪内莹,宝相外宣。”观世音菩萨的宝相,即普门示现的三十三个应化宝相。比如,白衣观音的宝相,有偈赞曰: 


大慈白衣观世音,随缘赴感应群机,

三昧辩才善诱诲,妙德圆成证菩提。



  发菩提宏愿


  菩提: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宏愿:宏大的誓愿。

  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1.广发宏誓愿;2.常居南海愿;3.寻声救苦愿;4.能除危难愿;5.遍洒甘露愿;6.常行平等愿;7.誓灭三途愿;8.枷锁解脱愿;9.度尽众生愿;10.接引西方愿;11.弥陀受记愿;12.果修十二愿。


宏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普门品偈句)



  或现宰官 或为童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以三十二种身相,又名三十二应身随缘示现。


观音赞

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

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

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熏蒙。

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




  五十三参证佛心


  五十三参:

  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为众说法。善财与五百童子,诣文殊所,顶礼其足白言,惟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道,乃至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善财童子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复游行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辗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善财如是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故称为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在二十七参时,至补怛洛迦山,参诣观世音菩萨,菩萨为其解说"大悲行法门"。


  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佛心”亦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观无量寿经》云:


  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大藏经《顿悟入道要门论》曰:

  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


  证:心证。即心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应而印证。唐代诗僧皎然法师诗曰:

  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



  赏析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后壁塑有海岛观音大型群雕,高20余米,宽7米,规模宏大,建筑宏伟。群雕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佛像150多尊,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佛教艺术瑰宝。


  佛教观音造像主要有净瓶观音和千手观音等。灵隐寺的净瓶观音头圣像,面容圆润丰满,仪态端庄,雍容华贵,慈眉善目,神情恬静安详,称为“圣观音”,亦称“正观音”。


  这是一幅运用佛典、劝人从善、弘扬观音慈悲精神的楹联。上联写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有求必应,慈航普度的功德。下联写观音菩萨的宏愿和普门示现法门。楹联尾句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点明大型群雕的主题。


  此楹联结合佛教教义,生动地描绘了观音的妙相庄严和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而登彼岸。联语主题鲜明,构思奇巧,意境深远,语言精粹,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富于美感。


  楹联写出了作者参拜观音圣像后的感受,启迪大众思考人生,升华境界,出离苦海登彼岸。对修学佛法来说,这幅楹联告诉我们,学佛修道首先要向观音学习,具足慈悲。进而深信因果,种菩提因。善知识是学佛者的助道缘,遇到善知识时,应当加倍珍惜。学习观音发宏愿而成就佛道。


遍尘刹国悉现身,尤怜娑婆世界人。

不到众生皆成佛,莫息寻声救苦心。

——《印光法师·观世音菩萨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