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手佛心 马延圣

编辑:慧容 日期:2018-12-16 13:24

  马延圣,江北刻经处负责人、刻经人,扬州鉴真学院雕版艺术副教授。这次马延圣来到了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一方面想和这里的法师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获取新的灵感。

  马延圣是江苏扬州人,他不像其他老艺人一样,从小开始学习雕版印刷。恰恰相反,他开始四处拜访名师学艺时,已经30多岁了。有位大师说,他是所有弟子当中岁数最大的却是最刻苦的。

  马延圣经常练习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双手都拿不起筷子。

  马延圣老师所传承的雕版印刷技艺,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而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就是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来自唐朝的《金刚经》。

  2014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马延圣恢复了曾在二战时被毁灭的"江北刻经处",这也为他的雕版印刷技艺提供了最好的安身之所。

  马延圣的第一部系列雕版刊刻作品"观音三十二化身像"

  马延圣已完成《心经》、《金刚经》、《观音三十化身相》的刻印。日前,马延圣为灵隐寺完成了《大悲咒》等雕版。他计划用十年时间刻印《妙法莲华经》。

  马延圣谈为什么这么用心的去刻经?

  马延圣:倒不是说我将来能把一部经刻成怎么样,我是想通过我这种举动去影响别人,让大家知道其实你可以专注做一件事,看上去很平淡、很枯燥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要通过这种平凡从中得到很深、很深的学问。
大家都讲这个社会浮躁了,人比较急躁了,我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但是我能做的是什么?我能做的是影响别人。我希望我一个人在那儿做,通过我这种工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倒并不是让大家来从事这样的工作,而是让大家通过这样的工作去获得一份从容、淡定、耐心。所以我也希望通过我的故事,能够给大家一个启发,也希望你们从事自己工作的时候,认真专注地做好自己手上的事情。还是我讲的叫一门精进,触类旁通。

马延圣谈雕版学艺生涯

  在多年前,我本人只能说是对雕版有兴趣,但是我不会。不会怎么办?咱们得学。中国有好多艺人、民间的匠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有手艺,但是他不一定愿意教你。我刚开始也很理想主义——报纸上宣传,说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人去继承、招不到人。我满怀信心地想去学。但是当你去了以后,它不是那么回事。没有师傅教怎么办呢?那我就从理论上去做。我把只要在网络上能找到的关于雕版印刷的技术几乎全部过了一遍,然后自己动手去做,发现不行,看来还得去找师傅。

  记得有一次我去到天津找了一个师傅。刚开始跟这个师傅聊的很开心。聊着聊着以后,我说师傅这个东西怎么去做啊?他一五一十地跟我讲。讲到一半的时候,我一不小心就把雕版的专有名词讲出来了。师傅说你什么意思?你明明是个内行,你为什么要来问我?打住。所以中途就被赶出来了——他认为你是过来偷学艺的,到了精华部分他还是不教你。怎么办呢?我还得学啊,所以说我就自己在全国跑,跑了天津、山东、安徽、上海、北京。北京荣宝斋是跑的最多的,跑了有二十几趟。

  我们这个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手里的刀都必须要自己弄。刚开始自己学了一点点,觉得好像还懂一点点了,回来很着急——我得动手去刻。

  又一次,我不小心一刀扎到手掌里面去,大概有一公分扎进去了。后来我就到医院里面去看。医生问,你这个是三角刀扎进去了?我说是的。他说,我给你打麻醉吧。后来我一想,麻醉不能打,听说麻醉打了以后将来手会发抖,那可能会影响我。我也观想,我说,手,你是你,与我不相干,你疼归你疼,你手疼,我不疼。我就眼睁睁地看着医生把我这个伤口给缝合起来了,然后过了一个月,这个伤口才好。

  后来我找了我们扬州的一个陈老师,他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我就天天磨着他,老爷子爱喝茶,天天陪着他聊天。后来陈老师说,我现在虽然不能动手刻,但是我会讲,我从理论上讲给你听。于是就把我从一个小学徒一样开始教。我是陈老师所有徒弟中年龄最大的,那个时候我已经三十多岁了。
刚开始老师叫我做什么事啊?先拿一块木板,每天用刀在上面划,就划一条线。但这个梨木是非常硬的,要保证这一道下来以后很直、很平。刚开始刀是拿不稳的。我每天要划多少下呢?最多的时候我每天划一万多条线。坐下来以后,就不停地划线。第二天早上起来后,我发现我的手拿筷子拿不了,僵了,都麻了,手也肿了。当时我就问自己,我要不要把它坚持下去呢?

  马延圣已完成《心经》、《金刚经》、《观音三十化身相》的刻印。日前,马延圣为灵隐寺完成了《大悲咒》等雕版。他计划用十年时间刻印《妙法莲华经》。

  前不久,马延圣来到了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一方面想和寺院的法师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获取新的创作灵感。

  在"江北刻经处"内,有不少刊刻好的版片,如莲花座图案、观世音菩萨像、《金刚经》等,这些都是在马延圣手下刊刻的。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6点,马延圣都会在一盏台灯下,用刻刀在版片上进行雕刻。

  一个放置经版的大木柜,这就是"江北刻经处"的全部家当。在这个大木柜里,陈列着的都是"宝贝",其中,有一块金丝楠木的《心经》,有数块雕刻完成的版片,还有从四处收集而来、原"江北刻经处"出版的古籍。在历史上,"江北刻经处"曾赫赫有名,影响丝毫不逊于金陵刻经处,但在历史战乱中,"江北刻经处"灰飞烟灭。好在,还有2万多块版片,被转移安置在金陵刻经处。
  现在还有不少佛教经典,是由"江北刻经处"当年遗留下来的版片印刷而成的。

  马延圣说:雕版学艺也需要"戒定慧"

  马延圣说:对于雕版印刷来说,自己属于"半路出家",所以每天刊刻之外,还会不断练习。在外人看来非常枯燥的雕版,马延圣却是静心其中。

  我的工作室是在庙里面,8点钟开始去,一直到晚上天黑,只干一件事:刻一条线。练习用的木板堆了大概有一米多高,我算了一下,约有几十万刀。

  当几十万刀下来后,我发现我的性情好像变了。说实话以前做什么事情急功近利,恨不得今天跟师傅学了一下,明天我就得把字刻出来,后天就得把作品做出来。但是经过一年每天在划线,我发现我变了,我变得不着急了。这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是不是就是佛教里面说的戒定慧?为什么这么去理解呢?因为当时陈老师跟我说,你只划一条线,也就是给你一个戒——你的刀不能左,不能右,你要保证一条直线。佛教里面的戒,也就是我们平时生活里面的,你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去做。

  马延圣说:我觉得刻书,就是刻心,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往往一刻就是几个小时都不动,我能够感受到这门非遗技艺的魅力。

  长时间守戒以后,你的心自然而然会定下来。人有个特点,就是当心定下来以后,就会去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呢?社会节奏太快,心里比较浮躁。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而这项工作让我停下来了。我觉得有了戒,有了定,下一步肯定会有慧,智慧。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每天在练习,也能把字刻出来了,逐步地也能把经文刻出来了。刻了《金刚经》,刻了《心经》。—部心经刻了大概有七八块板,一部《金刚经》刻完大概要一年左右。刻经的过程中我在思考,以前的古籍为什么要用梨木、要用枣木,其他的木头不行。原来梨木、枣木有个特点,它的密度比较均匀,这是第一点,第二硬度比较大,它耐磨,第三它的吸墨性比较强。于是我就明白了,以后我在刻经版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两个木头怎么办?可以找同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来代替。

  把版刻好了以后,得印刷,印刷需要纸张。我就想,我们现在用的是宣纸,那是不是把中国纸张的历史研究一下呢?好,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研究中国第一张纸是怎么发明的,一直到现在的纸张是怎么回事。

  因为纸张需要墨,那我是不是把中国的墨再研究一下?从最初的矿物质染料,到后来的植物染料。为什么我们从1000多年前的古墓里面发掘的古籍书,它的字迹还这么清晰,但是今天的报刊、杂志一年不到颜色就发黄、字体就模糊了?因为墨不同。我们古代用的是松烟墨。松烟墨就是把这个松树烧,烧了以后有烟,然后从烟囱里面把烟灰捣下来,然后再进入到古法炮制。这样的墨灰一千年不会退颜色。

  后来我就想,是不是把中国的版本学也研究一下?唐朝的版本有什么特点,宋朝的版本有什么特点,明朝、清朝版本有什么特点。觉得很有意思,我就越学越多。

  我还想,我刻的是佛教经典,那是不是把佛教的渊源研究一下,把印度的历史研究一下?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的文化怎样融合,中国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它是怎么融合的。

一门精进 触类旁通

  我发现雕版太了不起了,通过这个点可以无限地延伸。这就叫一门精进、触类旁通。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芥子纳须弥——一个植物种子可以把整座须弥山全部包容进去。通过雕版,从某一点上去学习、研究,乃至于从刻版开始,把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世界宗教史全部包含在里面,于是我感觉这就是芥子纳须弥。只要把一门工作做好,将来无限延伸,它都能给你包罗万象。

我在刻经文 其实是经文在刻我

  我一直以为是我在刻经文,后来才发现是经文在刻我。为什么这么讲?通过刻经文,通过读经文,读古代的经典、中国传统的文化,我发现传统文化、传统经典改变了我。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时候我就想我的初心是什么?通过雕刻让我更加从容,更加淡定,更加有耐心,更加学会思考。这些是经济无法买到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编辑|妙莲
摄影|一叶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