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下)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19 15:58



  编者按:

  杭州灵隐寺每年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法会,今年为配合疫情防控,“2020年结夏安居”定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公历6月6日——9月2日)举行。在此期间,灵隐寺僧众将潜心修行办道,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640.png



  

  夏时已到,灵隐寺僧人在经历安居仪式后进入安居期。灵隐寺僧众将坚持以谨遵佛制、严持戒律、精进道业、树正法幢为要旨。笔者在上篇中介绍过安居制度的缘起与意义,接下来主要谈一下安居的具体事项,表明现代僧伽的修行实践是依佛制戒律和制度也被中国佛教所承继,但其完备的戒律体系是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和完善的。





  首先,为安居的时间问题。以夏安居为例,通常夏安居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大约九十天。佛陀时代对夏安居做出这样的规定当然与古印度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那里约有九十天的夏雨季,安居用意始于护生。僧人无故不外出,定期潜修反而有助于修持,这样夏安居的时间就逐渐成为佛制。汉传佛教将夏安居分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三种。其中,前安居始于农历四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农历五月十六日,在农历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任意一天开始的安居则称为中安居。按照正制,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受羯磨仪式,即结居仪式,第二日为正式的安居起日。但无论哪种安居,时限均为三月。简单计算,夏安居的时间主要经过农历四、五、六、七四个月,由于中国传统纪年中会有闰月的情况,如若遇到,需稍作附加计算,但只要坚持一个总原则:安居时日处在闰月的记为虚数,直至计满三月。因此,实际的安居时可能长达四月,如《萨婆多》云:“夏中有闰,受雨衣得百二十日。”




  

  其次,为安居的处所问题。安居时必须划定活动的区域范围,即“结界”。通常将安居的处所分为自然界和作法界。佛陀时代僧人修行主要以托钵行脚为主,居无定所、四处游行,如遇安居期,则行所到处即为安居处。虽未对安居处所作出具体的规定,但也需符合一定的条件。《明了论》就指出:“由五种因缘,夏月安居得成。五种因缘者:一若处所有覆;二若夏初十六日;三若东方已赤;四若人在别往中起安居心;五若此有覆中,无五种过失。夏月安居则成。”所谓无“五种过失”的安居处所,一方面不妨害其他生命,另一方面不妨害自身修行。佛陀时代的安居处所对应于自然界。佛教进入中国后,中国僧人主要是过着丛林的修行生活,有了固定的住所,这里僧人只需声明依何等范围的界限安居,并在此期限内如法如律修行即可。中国僧人的安居处所对应于作法界。



▲   杭州灵隐寺往年结夏安居仪式


  

  再次,为安居的大致过程。成办安居需举行一定的仪式,根据安居者不同的情况,安居作法主要分为对首法、心念法、忘成法、及界与园法四种。对首法是其本制作法,为一比丘对另一比丘宣誓表白;心念法,仅限于住处只有一人的比丘,为成就安居,佛开许其用心念法;忘成法,是安居者在安居作法期限内忘记了正式作法,但鉴于其有安居心也可成安居;及界与园法,这个比较好理解,界与园均为安居的处所,安居者为安居而来,但受时间所限,明相将出(安居期将满),但入界与园者,仍可成安居。不难看出,对首法是适合以共修为主的中国僧团的安居作法。因此依照佛制,四月十五僧人先行“受筹”仪式,其程序为洒扫敷座(清净道场后僧众于内依照顺序排列座次)、晨斋预白(早斋结束后由维那师宣告明日安居事宜)、鸣钟集僧、入堂恭摄(僧众礼佛后入序就坐)、受筹羯磨、行筹白数(清点安居人数),表示僧人誓愿参与僧团三月安居修道。四月十六正式作法安居,在集僧、礼佛、迎请、举香、问讯、上座、互答、回向、礼谢、回寮等后,安居正式开始。安居期内,僧人会进行戒律的修习,也会安排有定慧等修习,如灵隐寺就将《华严经》作为共修内容,直至自恣日为止。



  

  此外,安居制度还有对其他事项的规定。比如安居期内请假的问题,即“受日”情况。按照佛制,安居期内僧人无故不得外出,但如有合法的理由请假出界办事也是允许的。《行事钞》中提到了五种情况:(1)三宝境界缘;(2)道俗病患,生善灭恶,为益彼而无为利;(3)父母大臣,信乐不信乐俱听;(4)为求衣钵乃至药草;(5)为和僧护法。关于受日期限,比丘有七日、十五日和一月三种,比丘尼只有七日一种。




  总而言之,僧人安居的时间、场所、仪式、修学、请假等事项都有较为严格的戒律规定,而这些戒律的宗旨是为了僧人静心修习、以求证悟。俗语说“心静自然凉”,僧人若能真正做到静心修学,自然会提升自身的修为,并向大众展现出僧伽应有的清净形象,传递佛法、净化心灵,使更多在繁忙生活中的众人保持本心,在炎炎夏日里也能够不燥不热、清凉自在。


  转载自《冷泉之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