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书院明行读书会——《佛像的历史》系列读书笔记之如何读懂这本书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4-27 23:31

 

佛教发源传播图


  云林书院明行读书会

  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云林书院明行读书会一期的成员们跨越数千年的时空,跟随着梁思成大师的步伐,研读《佛像的历史》一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成员们取精用弘写下了系列读书笔记。此系列笔记基于"如何读这本书?如何读懂这本书?如何读好这本书?",秉承修行的愿念,读书会成员历经查找、整理与编写,望再现梁思成大师追寻失落已久的中国佛像雕塑之美,笔记内容与意义可圈可点。



  《佛像的历史》是梁思成大师的未竟之作,由林沫先生整理而成,书中大量历经岁月的实物照片,能呈现于今日读者手中,实属不易,故是存有敬畏心秉烛夜读的。

  大凡初期捧读这本书,却发现难以真正"走进"书中,譬如:通读后,脑海里没有留存;细节甚多,导致无法继续阅读,乃至不知所云···

  所以,我们越过书中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以系列读书笔记之名,造访各朝各代遗珠、重重霞影。

  延续"走进书中"的好奇,结合4个月的阅读实践与反思,我们首先梳理了读这本书的头绪。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图

如何读懂读好《佛像的历史》这本书?

  对于佛像历史了解程度参差不齐的阅读者来说,我们建议——把握好"佛像特色"和"历史背景"两个层面的脉络,回到本初。

  从历史、朝代及社会背景出发,融合佛教常识的考量,以各朝佛像艺术为度,最终对"佛像的历史"形成整体清晰的认识。

  雕塑之于佛像,佛像之于雕塑,均可从历史、朝代及社会历史背景中惊喜地发现答案。



了解佛教历史源流及各朝代社会历史背景

  《佛像的历史》一书简略介绍了中国早期雕塑和佛像的由来,主要着墨从南北朝时期造像开始。

  ✍历史上的北朝包括五个朝代,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而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北齐被北周所灭;而北周被隋朝所取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在迁都的同时推行汉化。

  ✍南北朝,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壁塑在北魏基础上发展。

  ✍隋之前,周武帝灭佛毁寺,隋代,我国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逐渐繁荣。581年隋文帝执政,恢复佛教,营造经、像,促进了隋代佛教石窟及雕刻艺术的昌盛。

  ✍隋唐时期,出现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

  ✍唐时期,禅宗分五家,法眼、临济、沩仰、云门、曹洞。

  ✍宋代,儒释道的融合,促进宋明理学产生。

  ✍辽金(960年—1279年)时期,主要统治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辽朝( 516—1125年)佛教在契丹王室的扶持下,发展蓬勃。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以女真族执政王朝。女真族原为辽朝藩属。

  ✍元代是我国版图最大的王朝,大力扶持佛教,在元代呈現出高涨的趋势。忽必烈登帝以喇嘛教为国教。

  ✍明代各时期不同程度地提倡和保护佛教,却又始终保持着对它们的整顿和限制,在教义教理、宗派传承等方面并无太大发展。

  ✍清代时期国力强大,皇室本身崇尚佛教,这一时期的造像材质都非常优良。
 
 
厘清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历史轴线
 

图片来源《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像可能于此同时传入。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从地理上看,由新疆塔里木盆地到河西走廊,由西北到中原,由北方到南方。

  从时间上讲,公元3世纪新疆龟兹地区受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开始开凿石窟。




 
新疆克孜尔石窟

  公元4世纪至5世纪,石窟遍布河西,行程气势宏大、光彩夺目的石窟艺术,促进了石窟艺术中"凉州模式"的形成,这种具有浓郁河西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后来逐渐波及到了中原地区。

  公元5世纪至9世纪,中国佛教艺术打到极盛时期,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由龟兹模式(克孜尔石窟)向凉州模式(天梯山石窟)再向平城模式(云冈石窟)的发展,并最终在洛阳龙门完成中国化的全过程。

  随着安史之乱逃亡的帝国众人,佛教石窟艺术最后在巴蜀地区,完成了世俗化的过程,留下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后一座佛教石窟艺术的丰碑。



云冈石窟

  北魏初年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艺术形式及手法完全带有犍陀罗风格。



龙门石窟

  北魏末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始凿龙门石窟,兼具了印度和中亚风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有了飞跃发展,来自印度的佛教与中国有了更大的交流,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艺术作品人物形相,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士大夫"秀骨清相"写照。



敦煌285窟 供养菩萨



  北齐艺术大致为北魏艺术之延续,工艺简朴。

  中晚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深刻变化,使得社会审美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审美特征。

  元代时期,元帝师八思巴的弟子阿尼哥塑造了大批的梵式造像。元代佛教造像,汉式、梵式并存,汉藏混融、互有影响。


杭州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
 

  整理书本的逻辑,梳理其脉络,有助于培养我们阅读书籍的好方式和习惯。

  届时,我们将以系列阅读笔记的形式呈现各朝佛像艺术意境,共同以《佛像的历史》一书为引,加以寻找,叙述情感的共鸣。

  书中有景,触其以情,梳理脉络,穿珠成串,情景交融间传承梁先生之书魂得以呈现……


 
敦煌壁画



  参考资料:

  《中土初起西南风——元代汉地工艺美术中的藏传佛教因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尚刚

  《阿尼哥与元代佛教艺术》  黄春和

  《元朝宫廷的"西天梵相"及其艺术作品》熊文彬

  《关于飞来造型若干问题的探讨》劳伯敏

  《汉藏瑰宝:杭州飞来峰造像研究》赖天兵

  《杭州飞来峰玉乳洞罗汉组像探讨》

  《浅谈山西唐、辽、元三代佛教建筑》

  其他网络资料等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佛教人物雕像



供稿 | 云林书院明行读书会
编辑 | 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