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灵鹫飞来”的内在逻辑——从“佛教中国化”解读灵隐飞来峰(二)

编辑:两车 日期:2023-11-21 09:38



中边之辨:“灵鹫飞来”的内在逻辑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境内并没有称作灵鹫峰(或作鹫峰、灵山)的山、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灵鹫”“鹫峰”“灵山”等名字亦为中国人所熟知。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的很多地方,也出现过类似的“灵鹫东来”的传说,而中国各地也有了为数不少的以鹫峰、灵鹫或灵山命名的山、寺。如据《高僧传》卷三中记载:北印度圆宾国僧人求那跋摩(367—431)从广州登陆来到中国以后,宋文帝即派人接他至京师。在路过始兴(属今广东省韶关市)时,跋摩注意到当地的虎市山形状样貌与印度的耆阇(耆闍崛山,即灵鹫山)非常相似,因此将虎市山改名“灵鹫山”。此外,在五台山亦有建于东汉年间的灵鹫寺,北京的西山有鹫峰,河北的遵化和阳原都有鹫峰,四川的蓬溪也有鹫峰,福建境内还有鹫峰山脉,重庆的合川又有鹫峰峡等等。其他以鹫峰为名,或大或小的山为数不少。如果加上以灵鹫峰或者灵鹫山作为名称的一些山峰,数量那就更多。杭州的飞来峰,只是其中较早且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


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东移中国,构建中国的佛教圣地,象征着佛法的东传。然而,文化移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具备种种主客观因素和条件。就外在条件而言,如上所述,飞来峰的地理特征及人文环境因素与佛教经典的描述有相似之处。然而,山的外形与环境相似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和条件。佛法的东传,中国佛教圣地的构建还有其内在逻辑和原因。作为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案例,“灵鹫飞来”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然而由于中印两国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佛教要在中国传播、流行并发展,必须要经历中国化即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历程,以弥合中印之间的文化差异。而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佛经中“中国”与“边地”的辨析和讨论,也为我们从佛教自身来观照和解读“灵鹫飞来”这一现象暨佛教中国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印度佛教史上,佛经中所称之乃指恒河流域中之中天竺摩羯陀国的王舍城,该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为当时印度新兴势力之中心,故称其为“中国”,另说指橋萨罗国的舍卫城。佛陀成道后游行教化印度各地,但与上述两地因缘最深,故称其地为“中国”。而“边地”则是指在其地闻不到佛法的地方。《普曜经》亦云:“佛兴出世,要在阎浮利地,生于中国,不在边地”。可见,在佛经中“生中国难”是佛教中人常常感叹的人生诸种难事之一,而中国佛教徒尤其如此。据《四十二章经》记载:“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四十二章经》借佛陀所言,意在表明:生在“中国”被当作人生稀有难得的八项幸事之一。

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作为身处印度以外的“边地”佛教徒“生中国难”的感受也会更为明显。东晋高僧道安在《阴持入经序》中说:“安来近积罪,生逢百罹,戎狄孔棘,世乏圣导……世不值佛,又处边国,音殊俗异,规矩不同,又以愚量圣,难以逮也。”感叹自己生在佛陀涅槃之后,且又身处边国,因而常“咨嗟涕洟”。这种现象,有学者称之为“边地情结”。


佛典中这种“中国(中心)”与“边地”的距离,既是地理的,更是文化的。那么,如何对治东亚佛教徒的“边地”情结?灵鹫山靠近王舍城,是印度佛教中所谓的中土(中国)——也是中国佛教徒所向往的佛说法的神圣之地。将灵鹫移来中国,构建中国的佛教圣地,无疑是中土僧众化解、克服“边地情结”的一个简单而又直接的解决方案。

而随着佛典的移译及中土人士对佛法理解的深入,中国、边地之间的佛教文化差距开始缩小,“边地”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克服。当鸠摩罗什将龙树的《中论》等佛教经典译为中文,使得佛教“中观正见”论得以在中土流传之际,其弟子僧叡(为罗什四大弟子之一)在《中论》“序”中曾这样评述:“靓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区之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险陂”或作险诐,是邪恶不正的意思,所谓“忽得移灵鹫以作镇”则是喻佛教正法得以东传中土。在僧叡看来,虽然中土曾被视为佛法的“边地”,但幸运的是,随着中土人士有机会理解和接受诸如《中论》等佛教经论,从而得以将作为佛教神圣中心的灵鹫山东移中国(赤县),克服边地人对佛法的误读和邪见。而当年鸠摩罗什读慧远《法性论》后,更是赞叹道:“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从佛教中国化角度来说,由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格义”佛学,到大量的印度佛典移译并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土佛教徒的“边地情结”也随之逐渐得到化解。中国佛教正是在不断克服边地情结、重塑佛教圣地的过程中展开的。而这也正是慧理和尚所谓“灵鹫飞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