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棱层剔透 嵌空玲珑——张岱在灵隐之飞来峰与北高峰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7-03 08:52


“米颠袖里石,四面尽玲珑,袍笏随吾拜,琢磨费尔功。”这是张岱《灵隐飞来峰》两首之一的前四句(《张岱诗文集》第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散文《飞来峰》中他写道:“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宋代书画家米芾为石而颠,因有“米颠”之称。张岱通过米芾对石的痴颠来表达对飞来峰的崇拜。他在岣嵝山房读书时,每到晚间,总要与友人一起到飞来峰前沿溪的那条路走走。


一日,张岱一边沿溪边的路走,一边看飞来峰上的佛像,发现一个波斯人坐在龙上面的像,旁边有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原来是杨琏真伽的像。于是将其头椎落,并碎诸蛮女。寺僧以为椎的是佛像,“咄咄作怪事,及知为杨髡,皆欢喜赞叹。”杨髡杨琏真伽是元初人,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宠信,让他任江南释教总摄,此人盗掘了大量宋墓,人称“恶僧”,杭州人无不痛恨他。据《元史》、《南村辍耕录》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在元宰相桑哥授意下,他疯狂盗掘了位于绍兴攒宫的南宋六陵,攫去大量珍宝,留下遍地惨相,这是张岱痛恨杨琏真伽的重要原因。

呼猿洞是灵隐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与飞来峰名称的来历密不可分。飞来峰本是灵隐的一座小山,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登山后说这是从天竺灵鹫山飞来,当地人不信,他以呼出洞中的猿猴作证,并在此面山建寺,所以也可说是灵隐佛教文化最早的景点之一。


此后多位文人留下诗篇,如宋代董嗣杲诗:“当时不有胡僧唤,今日应无野迹传。”陈洪绶也有:“慧理是同乡,白猿供使令。”张岱在《呼猿洞》一文中记述了呼猿洞的来历后,又记述“六朝宋时,有僧智一仿旧迹而畜数猿于山,临涧长啸,则群猿毕集,谓之猿父。好事者施食以斋之,因建饭猿堂。”他说:“今黑白二猿尚在。有高僧住持,则或见黑猿,或见白猿。具德和尚到山间,则黑白皆见。”并作对两副,其中一副谓:“生公说法,雨堕天花,莫论飞去飞来,顽皮石也会点头。慧理参禅,月明长啸,不问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应。”呼猿洞是灵隐一个久负盛名的文化遗址,今洞的位置清楚,人字形洞口,一人多高,深一百多米,处自然状态,游客不多。

灵隐寺后的北高峰,张岱有重要记述,他说《北高峰》从下到上有三十六湾,就是步道的转折很多,上面的华光庙祀“五显”神。五显神又叫华光菩萨,不是五个兄弟,民间传说祀五显神可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人金榜题名,农家五谷丰登。又有马明庙,祀马明王,祈利蚕桑。顶有毁后复建的七级宝塔。


山上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罗刹江,钱塘江的别名,因江中有罗刹石而得名,据《辍耕录》和《舆地纪胜》等记载,罗刹石为秦望山脚,横截在波涛中。商旅船到此,会因风涛所困而倾覆,便有了这个名称。)张公亮有诗句:“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这里是江和海的结合之处,也是吴和越的分界之地。张公亮为江苏人吴地人,张岱是浙江人越地人,他们在北高峰一起揽吴越之胜,也是一种缘份。在北高峰上指看江山,可感受王气蓬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渡江称霸,后秦始皇南巡就是为镇东南王气,后来又有吴越王钱鏐兴起于临安,将杭州设为都城,张岱了解历史,在此看到蓬勃的王气。


(未完待续。本文作者胡文炜为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题《张岱与灵隐》,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