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下)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0-11




一、观身不净—修不净观,观照身心不净。依教义言,有身体有五种不净:


(一)生处不净—人十月处母胎中,垢秽不堪,不必细说。


(二)种子不净—人投胎受生,除自己业力亲因外,还须父精母血,三缘和合,故受生之种子不净。


(三)相不净—出生后,从生至死,不管活多少岁,身体从头至脚,哪里干净?头皮生垢,发生发屑,眼有眼屎,鼻、耳等亦然,乃至全身毛孔,夏天出汗,冬天不流汗也有垢腻,所谓“九孔常流不净”,尤其大小便利,更是不净,所以,外相观之,无一是净。


(四)性不净—性,指身体本质习性。因业力、种子、受生、外相,乃至成长期间的饮食、衣物等,皆虚妄不净,凡夫误为干净,故说颠倒。“相”指外相。“性”指体质,换言之,身体每种本质都不干净。


(五)究竟不净─即彻底不净。业尽报终,一息不来,身体渐渐腐烂,脓血杂秽,更加可畏,《大智度论》喻如死狗,浸入海水,任你千洗万洗,洗到只剩一粒微尘,依旧臭秽。意思是凡夫身体,无论高矮、大小,唯是不净。


“观身不净”主要对治贪心,常修不净观,能慢慢减少贪心,乃至断除。



二、观受是苦─对受蕴言。“受”以领纳为义,日常接触境界,内心感受,依唯识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


有身便苦,再加逆境折磨,苦上加苦,谓三苦中的苦苦。


人生有时也很快乐啊,如住华厦、衣锦缎、吃美食等,心很欢喜,即是乐受。但美食吃多会腻,新衣多穿几次,便没人欣赏,世间财、色、名、食、睡,皆无恒久性,乐享久变成苦,三苦中属坏苦,乐受便是坏苦。


“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如无记性的摸桌、倚墙等,没什么苦、乐感觉。不苦不乐受是受的行苦,迁流不息,皆是无常,何乐之有?


懂佛法者,当观世间,无一可乐,住世间愈久,年龄愈长,愈能体会“观受是苦”的道理。



三、观心无常—心,指八识心王。八识心王体性流动不停,无论粗细、内外,所有心理作用,皆是无常。


“无常”有二说:


一、死的代名词,某某人无常了,即某某人死了,谓“一期报尽无常”,生命已至终点,佛经有《佛说无常经》,讲人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的道理。


二、念念生灭无常,现在观心无常指此,观识蕴之念念生灭。《四十二章经》:“佛问弟子: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无常之理,人命无常呼吸间,一息不来,便隔来世,这段佛与弟子们的对话,观察到念念生灭无常,也包含一期报尽无常。“观心无常”观当下这念心,前念灭,后念生,像海浪般,后浪推前浪,生生灭灭,没有停止。



四、观法无我—“法”含善法、恶法、无记法。人总执着身是我,我能修善等,若执八识心王为我,属心念处。“观法无我”的法,指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观善法、恶法、无记法,统统无我,我不可得。


“我”有主宰义、自在义,但是每个人都不想老,不要生病,要享受不要吃苦,却作不得主,不能如意。观心无常的心是识蕴,属心王。观法无我是心所法的想、行二蕴。取相在心曰“想”,行是造作,生起种种修善造恶的观念,付诸行动。行也是迁流义,如流水之迁变不停。如上所说而修,才能对治杂念。


释迦牟尼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时,阿㝹楼驮尊者教阿难请问四事,第一、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答:“以戒为师”。二、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处而住”。


佛灭度后,佛弟子们将心安住四念处中,时时不忘修四念处,道业才能进步,尤其声闻法,一下手就先修四念处,持戒必定得修四念处,四念处如城廓,可抗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