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月十五 你可知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3-01 10:26

the Lantern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2021年2月26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古人称夜为“霄”,因此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这一天不仅要全家团圆,吃元宵(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也意味着农历新年真正的过完了。在我们举家团圆吃着甜美的元宵时,你们知道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而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则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据《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夜寐南宫,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于是,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一行人,去西域天竺寻求佛法。蔡愔等人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舍利,由戒、定、慧之无量功德结晶而成,许多高僧大德示寂荼毗后会留下舍利,成就宝物。而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留下的佛舍利,更是佛门无上至宝。瞻拜佛舍利,可得七种功德利益:①远离八难、不堕三途;②世世生于富贵之家;③增福增慧、可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佛果;④精进修行往生净土;⑤值遇诸佛、令出离生死;⑥在世远离一切灾难;⑦灵验应心、无愿不满。


佛教教义中把火比作佛之神威,所谓“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而灯火的照耀则有两种妙用:一是破人世之阴暗;二是现佛法之光明,以摧芸芸众生之烦恼。因此在佛教仪式中,就把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灯代表智慧、驱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因此,在元宵节这一天点灯供佛,以此因缘启发真如智慧。



汉明帝为提倡佛教,遂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敬佛,令士庶家挂灯。据《僧史略·汉法本传》记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


此后,宫廷燃灯祭祀神明的礼仪也逐渐走向民间,元宵赏灯相沿成俗,形成了盛大的灯节。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风气,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火树银花合


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代的刘肃曾在《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元宵节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气势宏伟,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宫中还有高一百五十尺的巨型灯楼,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不仅如此,唐人还将元宵节与印度佛节相联系,如《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为一天;唐代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为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彼时元宵节直接与春节相连,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可见,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而燃灯祈福以求平安的内核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