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 | 以佛法觉悟人生

编辑:王华 日期:2019-12-21 10:11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

  从佛法来讲,得个人身很困难。人具足灵性,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个灵性,不能够使这个灵性丧失。灵性是什么呢?就是觉性。佛法分本觉、始觉、妙觉。就好像一颗夜明珠,当明珠埋在土中的时候不能放光,但是明珠的本性,它是不会丧失的。我们现在学了佛以后,就要把明珠发掘出来使它放光。听闻佛法,就是一个增上缘,这个阶段就是始觉。

  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由人生趋向解脱,由解脱进一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圆成佛果妙觉。所以对于这个人生我们要尊重它的灵性,发挥它的价值。皈依三宝,学习佛法,具足正见,慢慢就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认识诸法实相。对事物有正确的观察和了解,就可产生智慧。以智慧因修六度行,证菩提果,就能发挥人生价值。



世间四种错误的人生观

  世间上一般的人,在生死苦海中,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对于这种人生观,可简单把它分为四种:

  第一种 懵懂的人生。
  吃饭穿衣,穿衣吃饭,忙忙碌碌只是为生活,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这是懵懂的人生。

  第二种 作恶的人生。
  不但是懵懂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损害他人以利益自己。损人利己这种现象存在比较多,权权斗争,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就造成社会的五毒现象,破坏家庭、社会、国家的秩序,这一种人生就是作恶的人生。

  第三种 邪见的人生。
  这种邪见是不信三宝,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在知见上,就是只见眼前,不见未来,执着宇宙一切都是常恒不变,或者错误地执着"一切现象消灭以后就没有了"。那么前一种叫常见,后一种叫断灭见。以这种见解来指导他的思想,在行为上就往往导致道德堕落,理性丧失,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这就是邪见的人生。

  第四种 世俗化人生。
  这种人生就是行善修福只想来世好,不求解脱生死。与前三种人生相比,还算比较好的。但是如果不求解脱,修善积福固然好,充其量只能保持人身。这个人身由于业力的支配不见得永远都是人身,造了业还要下堕,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正确的人生观

  佛法能够指导我们走上光明大道,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指导我们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甚至最终获得涅槃解脱的潇洒人生,圆满成就佛道。

公案 生性愚钝的周利槃陀伽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千二百五十常随弟子。其中有十大弟子,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出名的弟子叫周利槃陀伽。他为什么叫周利槃陀伽呢?周利槃陀伽,就是道路的意思,周利是继续的意思,他们是兄弟二人。

  哥哥叫槃陀伽,因为他父母在旅途之中,母亲怀胎,胎儿成熟,就在路上生下来的。槃陀伽,路边的意思,路生,这就是兄长。

  接着他母亲怀胎又在外面旅行,胎儿成熟又生一个,就是周利槃陀伽。这个周利呀,就是继续的意思,叫继生就是继路而生,名继路或继道,翻译过来又叫小路,因为他年纪小一点嘛。兄弟俩后来都学佛出家。

  槃陀伽很聪明又有智慧,学习佛法很有悟性,而周利槃陀伽,生性愚钝。在佛法来讲都是过去的因缘,哥哥在过去闻过佛法,生性比较灵敏,悟性比较高。而这个弟弟呢过去从未熏习过佛法,但是有善根以至于后来出家,因此生性就很迟钝。那么他出家以后,在学习佛法过程中,表现得就很迟钝,记性差,理解也很不够。佛很慈悲,在这个情况之下,就教授他一首四句偈:

身语意业不作恶 莫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知欲境空 无益之苦当远离

  这四句偈就代表了佛法的一个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


佛法的价值观
——身语意业不作恶 莫恼世间诸有情

  【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
  这就是佛法的价值观。表现在行为上,要做到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即是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到三业清净的同时,对于一切有情不能扰恼它,不能损害它,而要饶益它,要救苦救难,即为"莫恼世间诸有情"。

  短短的两句,说明佛法以戒律建立道德。一个人能够做到三业清净,在身、语、意三业中不造恶业,同时发菩提心,饶益有情,不扰乱烦恼别人,这就是菩萨心胸啊!这就是佛法的价值观!这样子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佛法的宇宙观
——正念观知欲境空

  【正念观知欲境空】
  这就是一种宇宙观。必须要保持正念,不要有邪念、染念。以这种正念观察事物、观察宇宙,对于六尘境界,也就是众生贪婪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才能看破,才能由现象到本质,了解一切如幻如化的真理,就可当体即空,从缘起法中了解到性空的道理。

  对于宇宙的观察,对于事物整体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必须要了解它的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如此观察和思维,这就是佛法的宇宙观。

  《华严经》法界观讲到,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森罗万象,不管染的、净的,有漏的、无漏的,都是唯心所现。清净的,就是心的妙用所显;染污的,是由于妄念的蒙蔽,成为染污的六凡境界,还是属于心的妙用。从这点我们就可晓得佛家的哲学,看问题、看事物的方法,是心物总和。不是单讲心,也不是单讲物,不是哲学上的唯心论,或者唯物论。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总和,即在现象上能够看破放下,就可以恢复自己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缘起法上当体即空,消除我执、法执,就可以见到一切法的本体实相。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宇宙观,以这个宇宙观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具体表现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



佛法的人生观
——无益之苦当远离

  【无益之苦当远离】
  《法华经》上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众苦就表示有很多的苦,具体来讲有: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就包括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

  坏苦是什么呢?就是说,普通人以为快乐的事情,如:家庭聚会呀,有地位、有钱财等功名利禄,追求物质享受……这一些东西究竟是不是乐?大家想一想,实际上这都是在变幻之中,没有不散的家庭,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凋谢的花,没有不缺的月亮。世间上就是这样子的:当人或事物在快乐的时候,忘乎其形;当变化成苦的时候,就痛苦交加。实际上还是苦,花不常好月不常圆!这些都是变化的,叫坏苦!

  行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是四大假合,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五蕴身的细胞,随常都在变化,时时在进行新陈代谢。一个人生下来以后,从幼儿开始到少年、青年、老年,一直到死亡,五蕴身的细胞,时时刻刻,刹那刹那,无不在"由生到死"的变化之中,从这个方面来讲就叫行苦。

  所以苦苦、坏苦、行苦,都属"无益之苦",必须要有远离心,要看淡放下!这就是佛法的一种人生观。

  佛法就在世间,能够看透世间,了悟世间,就可以由世间法到出世间法,由俗谛证入真谛。在现实中善用其心,走"止恶行善"的道路,走"利益众生"的道路,遵守佛陀的遗训,慈悲利生,救苦救难,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就可以了悟,可以见佛!这个道理是很深微的。



  人生必须由恶转善,由邪转正,由染趋净。这四句话,是佛陀当时由于悲心给周利槃陀伽讲的,叫他经常念。周利槃陀伽读这个偈子读了很久,读熟以后就经常念,后来悟性开发,得以了悟,悟后就证道。就在这四句话之中,认识宇宙,了悟人生,以自己的行动解脱人生的痛苦,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报。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