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 云在青天水在瓶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6-19 16:44

   中唐著名思想家李翱(772—841),十分崇尚禅宗九祖药山惟俨(745—828)的德行,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刺史期间,多次邀请药山惟俨下山参禅论道,但都被禅师婉言谢绝。


  没办法,李翱只得亲自前往拜访。到时,正碰上药山惟俨禅师在松树下研读佛经,连正眼也没瞧他一下,不理不睬。

  侍者在旁提醒禅师:"刺史来访。"药山惟俨也只当没听见,依然专注于经卷。

  偏偏李翱是一个性子火爆之人,见禅师这种毫不理睬的态度,按捺不住,忿忿地抛下一句:"见面不如闻名!"


 
  李翱正欲拂袖离去,药山惟俨冷冷地回了一句:"刺史何以贵耳贱目?"意思是:你怎么听说我了不起,就想来拜访;亲眼见到了,又觉得不怎么样;重耳朵所闻,而轻视眼睛所见,不觉得矛盾吗?

  李翱闻言,很是吃惊,连忙转身拱手作揖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药山惟俨是石头希迁的法嗣,属于慧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所以,禅师便答道:"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

  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大师贵姓?"禅师答:"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糊涂了,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总管,刚才禅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吗?"

  谁想这话被禅师听到了,不禁冷笑:"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姓‘热’吗?"李翱忍俊不禁,笑了起来,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李翱又问禅师:"如何是道?"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没有理会。"


  禅师便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不解。此时,突然一道阳光直射下来,照见了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随口念出一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赞叹老禅师道行之高,如鹤之仙风道骨,超俗绝尘,坐于松树之下研读佛经,意态安闲自在,令人向往钦敬!而我前来问道请益,禅师不是旁征博引,透过有形的经书文字来回答,而是以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开示,道尽所悟之深邃禅理,机锋无限。



  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最后见他心平气和了,才对他说了入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竖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了事物的本质,悟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

  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无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禅师们最爱拿来启发学人的一句诗偈,告诫学人要保持一颗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因为,在禅宗看来,平常心就是道。



  平常心不单是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随着坎坷、困境,因而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会变得平静和淡定。

  既生于世,则安于斯。许多时候,生于尘世中的我们受到了世俗杂务的影响,忘了安然处之的道理,心中总是怨恨、不满身旁的一切。在无形中,我们已限制了自己生命的气度与生活的格局,划地自限,让自己成为瓶中的水。

  瓶中的水时常仰望青天的云,羡慕着,也妒忌着,怨叹为何今生的自己只能是瓶中水而不能成为天上云,终日郁郁寡欢。这样的情绪日积月累,尘封了原本清净空明的本心,以至本心难觅。
 
浮世万象,若能心念一转,
污浊的世界也就成了最美的净土。

  云和水,若分开论之,则怨念起;若合而论之,则怨念除。瓶中水并不需要悲悯自己只是瓶中水,也不容我们轻蔑和忽视,因为云的本质也是水啊,有一天水终会蒸发成青天的云,而云也终会凝结降下成为瓶中的水。



马祖所讲的平常心
 
  平常心在马祖来讲,是讲的悟后的境界。我们没有见性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体会道呢?完全可以。如果不可以的话,道就距离我们很远。
 
  马祖说:"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把一切对立的执着都扫除干净了,就是平常心。上面所举的六个无,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心态上的执着。这六件事,在我们凡夫看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你越是把这些本来不应该执着的东西坚执不放,你离道就越远。
 
  什么叫造作心呢?一切的构想,一切刻意的追求,不是纯任自然的心态和作法,都是造作。
 
何谓无是非?
 
  认为道在神龛上,道在经书里,道不在生活中,道不在言谈举止中,把道完全看作是圣洁的,就是有是、有非。这样来认识道,道就有了局限性。实际上,道是无处不在的,没有局限性,没有是与不是的分别,所以叫无是非。
 
什么叫无取舍呢?
 
  取一样,舍一样。实际上取舍之心离开道已经有很大的距离,也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真正的平常心
 
  无断常。断就是断见,常就是常见。我们的法身、真如、离四句,绝百非。四句是什么?有句,无句,亦有亦无句,非有非无句。这叫四句。真如不是常,更不是断。常是什么呢?以为从这一生到那一生,这就是我的佛性。断是什么呢?这一辈子完了,下一辈子没有了。真如是生灭法当中的不生灭。
 
  太虚大师曾经说过:"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中,无生亦无灭。"生灭中的不生灭就是道。生灭与断常是同一个意思,不过就对法诠释的角度不同,有时说断常,有时说生灭。那就是道,要在这个地方好好体会。所谓见道,就是要见因缘生灭当下的无生亦无灭。见不到生灭当下的不生灭,不叫见道。
 
  无凡无圣。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凡圣平等,不要有圣凡之心,认为这件事只有圣人做得到,我等凡夫无份,这本身就是一个下劣之心。存在这种下劣之心,要想见道,永远没门。
 
  我们经常讲平常心,
  实际上平常心并不是那么简单。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
  一切对立面完全消失或者说完全统一了之后
  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有一次,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答道:"用功。"有源问:"怎么用功?"大珠慧海说:"饥来食,困来眠。"有源又说:"所有的人都如此,怎么算是用功呢?"大珠慧海回答:"那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啊!"那么,如何让自己有平常心呢?

1、得财不喜是平常心
 
  人之性,在有所得;老年得子,贫时得宝,寒时得衣,饥时得食,都喜不自胜。有所得不禁欢喜,此乃人之常情,但是有修养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钱财有无,在他看来不是很重要,所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就是平常心。

2、失利不忧是平常心
 
  世间上,好事不常有,难堪事则经常发生。有的人生意经营不善,失利了;股票崩盘,失利了;甚至银行也会关门,大公司也会倒闭。失利时,有人想不开,烦恼忧虑,有人看不开,情绪失常。所以佛法讲"有日要思无日时",得财固然是好事,失利也是常事,何必太计较?只要有信心,一切都可以再来,这就是平常心。

3、享誉不骄是平常心
 
  人在无所得时,尚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一旦享有荣耀名位时,就不容易有平常心了。例如体育竞赛,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平常心;创业时,享誉不骄,受辱不计,就是平常心。历史上,韩信不计较"胯下之辱",所以能成就大事,这就是平常心。

4、受谤不恼是平常心
 
  一个人受到别人的毁谤,叫他不气恼,非常不容易。尤其感觉委屈冤枉时,更如火上加油,心生嗔念,甚至与人拚得你死我活,不肯罢休。假如受谤时,能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被人冤枉了,心想这是为自己做一警惕,不怀嗔恨,仍能如如不动,那就是平常心。

  有了平常心,有所得时就不会过分贪求;有所失也不会过分烦恼;有了荣耀,看成是大家的成就;受到毁谤,反而觉得受到了教益。能以平常心处世,人生何处不春风?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