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二——我空怖灭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6-10 15:25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言:
人从爱欲生忧,
从忧生怖,若离于爱,
何忧?何怖?



  《四十二章经》是佛陀为弟子宣讲如何断除现前烦恼、妄想,如何远离世间贪欲、如何趋向解脱,当下获得圣果的教言。
 
  佛说,一切凡未众生,皆是因爱欲而生起种种忧患,因忧患而生起恐怖,如果能够远离世间情爱、贪欲,看透轮回根本,舍弃凡尘情欲,如此有何忧患?又有何可恐怖呢?
 
  爱欲乃众生内心中一种无限的贪求,包括贪嗔痴慢,日常表现于众生的六根之上,六根缘境而生贪心。
 
  譬如喜爱某人、某物,未得到时,忧虑重重,担心无法得到,从而会想尽办法,用尽心机,占为己有;当得到之时,又是惶恐不安,生怕失去,时时心有所虑,不论怎样,心都无法自在,究其根源,皆因爱欲而有,心常执著,贪情贪欲,此乃人类众生烦恼的根本,每日都因这些与解脱毫不相干、生死以外的事而苦恼,实为愚昧。



  佛在世时,常要求比丘僧众穿粪扫衣,衣服遮体就好,走到哪里,都不会太过执著衣服是否干净,是否会被划破,或坐或卧,都很自在。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心无执著,亦不忧虑恐怖,反倒容易得定而证圣果。
 
  本章指出忧怖的来源是因为心中有爱欲;若能放下爱欲,就不会有忧怖心。
 
  修行,就是要尽量去除烦恼心;要能不烦心、不忧愁,除了"断欲去爱"别无他法。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爱欲使人心生忧恼。人心缘境,便会有所感受;缘顺境是乐受、喜受;缘逆境则有苦受、忧受。
 
  人人都有爱欲、希望,但是世间无法事事满足,因为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所以,希望越高,忧虑就越多,心也就跟着不安而恐怖、患得患失,这是"怖畏心"。由此可见怖畏、忧惧,大都是由爱欲所产生。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人若能离开爱欲,就不会受烦恼所扰乱。如此一来,哪还会有忧怖、痛苦呢?须知忧愁、悲恼对人的心理扰乱很大;人生至苦,莫过于此!


 
如何断欲去爱?

  那要如何断欲去爱呢?这就要从佛法来推寻。众生无始以来,妄认"四大"的身体为"我",这是由于众生并不了解"身命"是什么的缘故。我,是不是真正的"我"呢?它只不过是个假名相而已。身躯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倘若四大分离,哪还有身"呢?



根与尘

  心是藉"根"来缘外面的"尘"而起分别(注);一般人执着地认为:外面的境是真实的,而日日追逐不已,不知它只不过是人心所缘的相而已,这就是人的迷执。
  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尘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四念处
 
  学佛人要如何破迷去执呢?唯有时时以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来反照观察;能够如此,爱欲心自能断除,忧怖心也会跟着去除。
 
  1观身不净
  人的身体受伤后会肿、烂、脓、臭;这个臭皮囊,哪里值得我们处心积虑地追逐外境来满足它呢?所以,当我们想追求外在物质来装饰身体时,就要"观身不净"
 
  2观受是苦
  再者"观受是苦",如果能时时推究自己的感受:目前所享受的快乐究竟能维持多久?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大都不尽如意。如果以不择手段的行为来满足欲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当中,所受的果报都将是苦的!若能这样推究,欲念就全消了。因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有此觉悟,自然能敲醒爱欲的念头。
 
  3观心无常
  而人的爱欲心,无时无刻不在迁变,是个无底坑;我们怎可一辈子为了爱欲,无止境地忙碌身形追逐执着?如果能"观心无常",觉悟到爱欲并无法满足我们的心,这样对外境就不会生起执着。

  4观法无我
  最后"观法无我",一切有为法没有一样是真实不变的。既然不真实,有哪一样是"我所有"的呢?追根究柢,"爱欲"对人有什么用处呢?我们若能如此深思,爱欲自能断除,忧怖也就没有了。



  修行人要常常运用"四念处"来护身,把原有的衣袍、换成"四念处"的智慧大衣,欲火才不会延烧入心;如此,便能去欲、远离忧怖、身心轻安。





●每日一偈 |《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四——色欲障道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欲火烧身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六——天魔娆佛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七——无著得道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八——意马莫纵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正观敌色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欲火远离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一——心寂欲除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