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生死的根本

编辑: 日期:2020-09-28 21:51

image002.jpg

      “抓紧时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俗世中许多人做不到,佛门中也一样。你到寺院里,总可以看到有些小师父提不起精神来,做事情懒懒散散的。我们通常会说他“噶懒的”,佛教语言里叫作“懈怠”。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惰性,是对事业、对社会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努力找工作”。我也警醒本寺的师父们,要提起正念,专心修行。禅修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灵隐寺打“禅七”,连续七天修禅的过程,提振了师父们的信心,让他们这七天当中能够安下心来,对佛法、特别是禅宗的修行意旨有所体悟。所谓的体悟就是体会、实践,然后从实践、体会当中去获得觉悟。觉悟这个词,说说简单,但要真正地觉悟,就没那么容易。我们想想,世界上这么多人,活了一辈子,有几个是真正开悟的?很少。大部分人还是执着于贪、嗔、痴。

 

image003.jpg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要面临生死。那么生死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我们有贪、嗔 、痴。这三种念头,在佛教文化里面被称为“三毒”,是让我们烦恼的根源,也是我们流转于生死的源泉。

image004.jpg

  所谓“贪”,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生起拥有、占有的欲望。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红线的贪念,其性质当然是恶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人但凡有所追求,“求不得”也属于“贪”的范畴。因为有所求,就有不满足、就有遗憾,有付出与所得的不平衡,从而造成痛苦。

image005.jpg

  所谓“嗔”,就是责怪、生气,甚至憎恨。对事情的意见不一致、观念不一样或者利益的纠纷,都有可能使人起嗔心。如“怨憎会”,冤家仇人碰了头,嗔心一起,严重起来,用杭州话说“眼睛都会出血”,可见它对心灵和身体来说都是一种痛苦。

image006.jpg

  所谓“痴”,就是带着一种愚昧的、不了解事物本质的懵懂心。它是贪和嗔的根源,因为不了解事物本质,所以才会想要永远占有所爱,而对“别离”感到悲伤,深陷于“爱别离”的痛苦之中,难于解脱。

 

image007.jpg

  人总是会生病的。如果有人说“我有很多钱,又很霸道,我就偏要不生病”,这做得到么?做不到!多少帝王将相,炼丹寻药,用尽各种方法去寻找长生不老的办法,成功了吗?没有。

  有些人会说,那时候科技不发达。那么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了,医学水平高了,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药物和保健品,但也无非就是能更早发现疾病征兆、尽早有效治疗,仅此而已。

image008.jpg

  到今天为止,世俗社会上还没有谁因为有钱或者有权,就能活到120岁、150岁,不得不面临身体的病弱衰老,面对死亡并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其实这些都是“苦”,“生老病死”苦。

  但是对这些苦难,在我们身体健康时很少会去感受,而觉得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很精彩,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不然。俗话讲,“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这短短一生中,你能把自己的事业做成功一两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就是“成功人士”了。怎么可能你想做的事情件件都能成功呢,对不对?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image009.jpg

  从“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到生老病死,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经历种种苦,这些苦的因就是贪、嗔、痴。可能我们平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关注这些问题,所以难以察觉。

  无法解脱于贪、嗔 、痴,是人缺乏智慧的表现。所谓的没有智慧,是指没有“悟性”,并不是说这个人笨,智慧也不是世俗上讲的聪明,聪明不等于智慧。

  智慧是种正能量。中国人有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聪明都是好的,那怎么可能会被误呢?所以说它不是智慧,是耍小聪明。我们佛教里有个说法“入佛宝藏,智慧为目”我好不容易来一趟人间,总归要拿点什么,而什么是该重视、可以拿的,要用智慧去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