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

编辑:赵朝阳 日期:2016-10-03 10:48

 

 
  我教书数十年,教过吟咏荷花的诗词歌赋,也能背诵一点名句,自以为算得上半个荷花知音。可今年夏天里参观一个荷花展时,面对品种繁多的满池荷花根本不知其姓甚名谁,至于莲荷精品,若非朋友推介,也只能"对面相逢不相识"。自责浅薄之余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花、识花、知花、赏花的学问深得很。
 
  至于莲花与佛教,则有着更深的渊源,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画就画有莲花,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石窟里都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构想,就是在一般寺庙,佛像、菩萨的雕塑也离不开莲花。莲花在佛教里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符合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人生亦应如莲,安详则步步生莲。莲花所蕴含的清静功德与清凉智慧,永远为佛门弟子所崇仰,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枚不胜举,仅《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著名古诗。在我的记忆中,咏荷赞荷,可精略概括为三赞——
 
  一赞荷花美貌多姿。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向被誉为"诗海珍珠"。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把荷花描绘得清新、恬静、脱俗,犹如"碧天中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其实是朱自清内心情感的抚慰者,他被时局所困惑,于是将情感寄托在一池荷花上,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清丽柔美的深远意境,令人神思飞越。
 
  二赞荷花的实用价值。清代文学家李渔视莲如命,他着眼于莲对人类的实际功用,说它可人、可目、可鼻、可口。
 
  在《笠翁偶集•种植篇》中,他将春季的兰花、夏季的荷花、秋季的海棠、冬季的腊梅比作人生的四命,他坚信"四命之中,此命(指荷花)为最"。
 
  三赞荷花品格高洁。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里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独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荷花也是情有独钟,他86岁写就的《清塘荷韵》一文意味隽永,视角独特:"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飘在那里。"这瓣莲花经历了生命的考验,磨练了顽强的个性;进而先生看透了生命的进程,顺其自然,潇洒而逝。"池花对影落"就是这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富的人生境界,"潇洒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饱经沧桑的自得其乐。"学荷花当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这正是季老的荷花带给我们的启示。
 
  孙中山先生厚爱花卉,尤钟情于荷花。1916年盛夏的一天,孙中山从上海去杭州,当地各界人士邀请他前往西湖浏览。此时湖中荷花盛开,观赏之余,他颇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质所感动,轻抚一朵新荷笑对旁人说"中国当如此花。"
 
  "中国当如此花",既是孙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也是他爱国爱民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他既不羡慕牡丹的荣华,也不钟情桃李的娇艳,却希望中国人都能像荷花那样高尚挺立,磊落光明,寄望新兴的中国能像荷花那样灿烂芬芳、香飘四海。
 
  "荷韵"二字,展示了荷花高洁、清正、清廉的生命力,韵味悠长,让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传承"荷韵",贵在得其真谛,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佛教要求人们不被世间邪恶污秽的侵犹所影响,而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且开出洁美的鲜花,正是圣洁的象征。多看看荷花,多想想荷花,常听听"荷韵",大有裨益。
 
  荷韵如歌。"荷韵"是一首教人纯真追梦的歌,是一首中国人久唱不衰的歌。
 
——寒山寺 2015年② 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