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是高高在上的神像吗?

编辑:两车 日期:2023-10-14 09:14


我们来到寺院礼佛,所恭敬礼拜的除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十方诸佛,还有诸位菩萨,大家比较熟悉的如天王殿中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手持宝杵威震三洲的韦驮菩萨、位于大雄宝殿背面慈眼视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发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大愿的地藏菩萨,还有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和代表行愿的普贤菩萨等等。在很多人心中,这些菩萨似乎与我们更加“有缘”,就以观世音菩萨为例,即便是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圣号的人,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总不会感到陌生。


可也正因为太过“熟悉”,对于“菩萨”的含义却未必了解,甚至已经习焉不察地忘记了这两字原是梵语。其实,“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因为国人喜好简略,所以将佛陀耶简称为佛、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这类情形在佛经中并不少见。具体来说,“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则翻译为有情,因此菩提萨埵便是觉有情,这是新译,旧译为大道心成就众生,其实含义无别。


那什么是“觉有情”呢?这可以从自利、利他、自他两利三方面解释:

  • 一、约自利来说,菩萨已经觉悟世间无常、涅槃清净,正朝着圆满觉悟努力修行,但是烦恼尚未断尽,仍属有情众生,故名觉有情。这里的有情就是众生,只是新译家认为众生范围太广,恐与植物等无情之物混滥,为拣别无情的众缘和合而生者,译为有情,菩萨便是已经觉悟的有情。

  • 二、约利他来说,觉有情就是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心不仅解决自己的困难,更要以己所悟的道理教化众生同出苦海,以先觉觉后觉;能觉之人是菩萨,受教化者是有情,所以称为觉有情,如《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 三、约自他两利来说,觉指佛,有情指众生,菩萨同时兼有上求诸佛觉道、下化有情众生两重含义,故名觉有情。


菩萨阶位很多,有因位菩萨及带果行因之别,如文殊、观音等菩萨,久远劫前已经成佛,为度众生方便示现菩萨身,倒驾慈航,便是带果行因。也正因他们度生日久,与众生结缘也深,所以更为我们所熟知。而尚在因位的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也要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之后,才能成佛。很多人认为菩萨都是神通广大、高高在上的,事实上,修学菩萨道者众多,只要具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就是菩萨,并不局限于我们所熟悉的那几位大菩萨。

一般不明佛法者,误把菩萨当神祇或偶像,将泥塑、木雕、纸绘、铜铸视为菩萨,其实那是菩萨的像,并非真正的菩萨精神。如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我们所崇敬的是他们大慈大悲、自利利他的精神,身为佛弟子,要见贤思齐地向他们学习。只是凡夫着相,若无具体形象,往往难以发起恭敬之心,塑像便是对诸位菩萨伟大精神的表征,我们礼拜供养也是为了藉此形象生清净心,勉励自己依教奉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不是因为他们“有求必应”才长跪像前。倘若自己毫不努力,只是想以礼拜、供养来换取菩萨对自己“心想事成”的保佑,这与世间的利益交换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大家听闻了佛法,若能发心行菩萨道,个个都是菩萨。但我们是凡夫初学菩萨,自然不同于观音、地藏等诸大菩萨,诸大菩萨是久远修来,我们才刚发心,切不可以骄傲自满,觉得我已发菩提心,便理所当然地应受菩萨称谓和别人礼敬。可另一方面,我们与诸大菩萨虽有发心早晚、智慧浅深之别,只要我们肯精进修学,将来成就也一定与诸佛菩萨相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妄自菲薄而生退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