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磬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9-17 09:07

    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大磬),匾磬,小手磬(引磬)等三数种。

    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大者径约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念诵所鸣,维那主之。凡主持或尊宿施护等礼佛,皆鸣三下。

    匾磬,石造的,形似云板,悬方丈廊外,有客见主持,知客鸣三下。

    小手磬,如桃大,底有竅,贯绪,连缚小手枝为柄,以小铁桴(fu)(槌)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现今的引磬,已改用木柄,贯以铜线。有柄用手可举,礼佛诵请,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磬是犍椎中的主脑,在寺僧集体行动时,由维那或悦众用它指挥大众的进退起止,号令赞诵。

    在大寺院,大丛林里,维那管用大磬,悦众持用引磬。上殿时:悦众一人或数人,站在维那(一人)身后,悦众等于是维那的部属。维那起腔,悦众接腔;维那转腔,悦众跟腔。他们必须声声响朗、字正腔圆,以防大众高低失准,参差不齐。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

    引磬的敲用,多半是【问讯、转身、礼拜】、以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行者的动作等。

    大磬大抵用于指挥腔调,

    引磬则用于指挥动作,

    大磬并有振作心神的作用,

    引磬在不敲铛铪(ke)铃鼓时,在必要时配合木鱼作为敲打板眼之用。

    小寺院小道场人数少,维那悦众两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于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个人同时并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