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生活|生病与探病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4-30 18:06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在人生八苦之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病苦。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光景,最长也不过百年。在这短暂的人生当中,谁都无法逃避疾病的折磨。因此,一个人生病是免不了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探视病人,给他们关心和安慰,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生病,在佛教经论中有很多讲述。当年悉达多太子在王宫中过着富足豪华的生活,但他却不爱这种虚华热闹,在一次游观四城门时,他看到了四种现象,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其中,在游南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生病的人,倒在地上不停地哀号,痛苦的情形令人惊吓。悉达多太子于是想:"人生免不了病苦,没办法永远健康吗?"带着对人生生老病死的疑问,悉达多太子放弃了优越的王室生活和将来可以继承的王位,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悄地出家修道去了。

        在人生的八苦之中,其他的痛苦都没有病苦这般难受。人在出生时虽然痛苦,但因年纪幼小,已经感觉不到;人在年老之时,虽然发白面皱,行动不便,至少还不会影响生活。死苦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因为死是一刹那的时光。唯有生病对人的伤害,不仅是肉体的痛苦,而且也是精神上的损害。特别是对那些身患重病,长久卧病在床的人来说,生病不仅使人苦不可言,而且也给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就形象地说明了长久生病的人,就连他们最亲的子女也会厌烦。

 

        当一个人健康的时候,也许感觉不到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而当一个人疾病缠身的时候,他才会感觉到健康泽人的重要。他们就会想,如果自己的病好了,一定要好好地珍惜生命,真心地善待他人。对于身患小毛病的人来说,疾病带给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明显,但是对那些身患重病的人来说,那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着实令人难以忍受。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怪病也日渐多了起来,形成了现代人才有的诸如非典、艾滋病、癌症等身体疾病和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身体疾病带给人们的是难耐的肉体痛苦,例如,每年有许多肝癌、肺癌患者被病魔折磨得皮肤溃烂、流脓出血、骨瘦如柴。也有的会被病痛折磨,导致坐卧不宁、生不如死。身体的疾病有的还比较容易治愈,而心理的疾病却远比身体疾病不要难以治疗。现代人由于工作、学习或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形成了诸如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疾病,有很多人因为心理疾病得不到有效地治疗,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给活着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对于疾病的痛苦,北周的亡名法师在其《五苦诗·病苦》中有形象的描述:

拔剑平四海

横戈却万夫

一朝床枕上

回转仰人扶

壮色随肌减

呻吟与痛俱

绮罗虽满目

愁眉独向隅

 

 

        对于一个身强力壮、叱咤风云、横刀立马的将士来说,当他们没有疾病时,走南闯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在百万军中令敌兵闻风丧胆。可是,就是如此强壮的人,一旦身染重病,就不得不卧病在床,即使想翻转一下身体也需要别人来搀扶。因为生病,他们已经不复往日的风采,身体也由于疾病的折磨而日渐消瘦。他们每天因病痛不得不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病痛的将士,纵然有满腹报国之志,也只有徒然兴叹而已。此时的他们,即使有满目的功名利禄、绫罗绸缎,再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只有愁眉叹息的份。试想,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呢?当自身不保的时候,即使拥有这些身外之物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人在生病时会经历许多健康人体会不到的痛苦。此时的他们,需要别人的细心照料和精神安慰,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恢复。佛陀住世时,十分重视生病比丘的探视,让生病的人能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佛陀认为,探视照应病人不仅是广行善事,还是为了多结人缘。佛陀本人就亲自照顾过没人照顾的病人。据佛典记载,有一次佛看见一位比丘病得很厉害,一个人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佛陀上前问他:"你为什么在生病时没有人照应,也没人与你说话?"生病的比丘说:"因为我平时很懒,从不知道关心别人,在别人有病时,我也没耐心去看护别人,所以,我现在有病了也没有人来看护我。"佛陀知道他因为没有人缘,所以在生病时便没人来照应他。佛陀看到这个比丘很可怜,就说:"你不要担心你的病,我现在来护理你。"于是,佛陀亲自给他打水沐浴、清洗大小便等各种不净,又给他打扫出来一间干净温暖的房间,铺设好洁净柔软的床铺,以善言安慰他,耐心服侍他的饮食起居,直至他病好为止。

 

 

        经过这件事以后,佛陀便立下规矩,在僧团中凡有僧人生病时,应由和尚、阿阇梨及诸弟子从亲至疏次第轮流担任看病工作。假使病人没有这些有关系人,也要在僧团中派出人来担任看护病人的工作,若不肯干的,便会受到大众的呵斥!假使没有比丘、沙弥、优婆塞时,便由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优婆夷来担任看护。佛并劝大众,应当自动发心照顾病人、慰问病人,能随顺佛语,供养病人也就等于供养佛。不但同住的人有了病应互相照顾,就是在半道上或车上、船上遇到人生病,也应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予以探视服侍。

        佛陀认为,一个人若能照顾生病的之人,具有很大的功德,探视照顾病人就如同照应佛陀一样。佛陀在《增一阿含经》卷五中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已;有看病者,则为看我已。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视疾病。诸比丘,我不见一人于诸天、世间、沙门、婆罗门施中,最上无过是施。其行是施,尔乃为施,获大果报,得大功德,名称普至,得甘露法味。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知施中最上无过是施。其行是施,尔乃为施,获大果报,得大功德,我今因此因缘而作是说。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已而无有异。汝等长夜获大福佑,如是诸比丘, 当作是学。"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佛陀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怀慈悲心探视病人,如同看佛无异。佛陀认为,世间最大的布施是探视病人,如果一个经常看护病人,就能够得到大的果报,得到很大的功德。而且将来还能够沐浴无上甘露法味,成就无上佛果。所以,佛陀劝告弟子一定要学会照应病人。

        佛陀不仅要人探视照顾病人,而且还提出了照顾病人的具体方法。对此,佛陀在《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四卷中说"瞻病五法",也就是"分别良药、恒喜言谈、少于睡眠、不贪饮食、以法供养"。作为一位护理病人的人,应当能够为病人辨别药物的好坏,能善言安慰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看护病人时还要减少睡眠,以随时听从病人的召唤;还应当不贪图饮食,有失文雅;探视病人的人,还最好是能够懂佛法,从佛法的角度引导病人看淡人生的各种痛苦。

        历代祖师也都很注重对病人的探视与看护,认为看病福田是世间第一福田,而且还是广结善缘的最好方法。现代高僧倓虚法师就因为亲眼见到同学生病乏人照料而感慨万千。他在《影尘回忆录》中讲述了这件事:倓虚法师在宁波观宗寺观宗学社读书时,有位道同学得了严重的肺炎,整个肺部臃肿,烂得吐脓吐血,整天疼得嗷嗷直叫。曾送到医院去治疗,医院治了一个礼拜,觉得无法治疗,就建议他出院,没有办法,寺方只有把他抬回寺院,本打算抬回宿舍慢慢调理,但别的同修都不让进自己房间,没办法就将他放在院子里。

 

        本来出家人有病,应当入如意寮内调养。可是如意寮内,差不多进去十个人,就有九个活不成。原因是汤药无人问、饮食无人照应,再加上病人自己一着急、一苦恼,往往会病情加重。当时大众建议他到如意寮去,道同学知道进了如意寮就没好事,自己很害怕,倒不如在大众宿舍里,同学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照应,所以他哭叫着不愿往如意寮去。就这样在院子里搁了半天,也没人理睬。因为这人平时性格单调,从不关心别人,与大众没有一个相近的,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最后,有一位叫岫松的外寮老修行,看到别人对他冷若冰霜,实在看不过去说:"你们把他抬到我寮房去吧!"就这样,岫松法师就昼夜为他煎药、送饭,精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经过岫松法师几个月的精心护理,这个已经被医院宣布死刑的道同学,竟奇迹般地好转,并最终痊愈了。

        有感于出家人在生病时没人照应的痛苦,倓虚法师经常告诫出家人,以后能够自己住持一处道场的时候,对同修生病这件事要特别注意,平时同修有病,也要先结人缘,多关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