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文人诗词中的月与禅

编辑:两车 日期:2020-09-28 09:08

WechatIMG228.jpeg

  中国的好禅诗者,每于幽谷中见空寂,于白云中见闲适,于松风中见清幽,于流泉中见聪慧,而以明月来指禅心,来喻佛性,实在是法眼大开,妙用无比,寄意深远。

  此类诗词浩瀚计数,今日我们选取王维、苏轼的作品几首,从中一探月禅之妙。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似乎年纪越大就会越淡泊,因为见闻的世事已多,心情已倦,对于感知敏锐的文人来说尤其如此,更莫说爱好佛禅的王维了。于是身居山林,乘松间清风,便很自然地与友人谈起“万事不关心”。世间法不可及,“自顾无长策”,那便快然出世间。返回旧林,一个“返”字表现了归来的暖意与惬意;“空知”,一个“空”字,表现了此知之实、此知亦虚,因为知之不如至之,如今至于山水间,方得心境舒畅。

  此心舒畅,月光便照来了。颈联与尾联似在说:张兄,你问我穷通之理,请看这轮明月,照我琴弦,随我渔歌唱起,同入河浦深处。

  明月之“照”,所照何物?照诗者自性也,诗者亦照明月,在这两相对照之中,二者一同进入妙悟的状态。禅非玄涩之旨趣,“语默动静体安然”,消除执着,安顿身心,便见诸多所缘皆为月照、诸多所缘皆为心转,便见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虽由人起语,然人只为诗中意味之点缀。山夜静谧而空灵,明月照来,虽言“惊山鸟”,涧中响起隐约的鸣叫,却不显得突兀与惊奇——如此相衬,月之出更显月之美。王维诗中言月还有一特色,即与空结合,如上《酬张少府》,又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光之净白交融于空空境界之中,若有若无,读者可自得无穷禅味也。


水调歌头(下阕)

苏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亦好禅,宋诗以理趣著称,苏轼为宋代诗词之发扬者,其中不乏豪迈、柔情,亦不乏佛理禅趣。此词中,苏轼洒然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实为叩问己心之几时能与月色同样澄澈、毫无忧愁?苏轼是难免忧愁的,正如同我们忧愁时一般,但他不以忧愁为忧,以问语起句,他便在追寻思索开解的法门。直至下阕,在疏朗的月色中,诗人信步走过阁楼与窗台,豁然发觉,“不应有恨”,哪里会有一直圆满的事物呢?如同天上的这轮明月,也是圆缺变幻,凡世种种,由因缘聚合而成,随业力召感而变,那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亦恰合此中道理了。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此诗之月与上词类同,不同在于此时见到子由了。苏轼这两首虽然弥漫了难舍的愁情,其豁达之处就在于由月见愁,亦由月开朗。

  颔联写月色清好,而寒蝉呜咽鸣叫,清好的月色仿佛蒙上一层清怨;至尾联情绪截然转变,好像能听到苏轼恍然而自嘲的笑声,“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对月题诗,自性显现,

  还有何事可羞贫?

佛法广无边,毫光照大千。

有水千江月,无云万里天。

  庚子中秋佳节即将来临,

  你我一起赏月悟禅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