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楹柱联——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20 10:10


  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就楹联的表现形式而言,它是一种书法艺术;从内容来看,它更是重要的人文史料。 


  名寺名联,盛传不衰。杭州灵隐寺文化底蕴深厚,诸多楹联结合佛教文化精髓,涉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典故事、宗派源流等范畴。在灵隐寺,仔细品读欣赏精彩的楹联佳作,能更好地了解佛教所主张的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谐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和警醒,起净化心灵的作用。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


  杭州灵隐寺殿堂挂诸多楹联,引人驻足,回味无穷。今天我们欣赏汪嵚撰、胡宗成书的勒在大雄宝殿正面石柱上的一幅楹柱联。




  合三百六十古精庐

  此云祖山

  应得殊胜 利益安乐


  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成就如是 功德庄严


  此联勒大雄宝殿正面石柱

  汪嵚撰 胡宗成书




  撰联者汪嵚(1881年-1921年),字曼峯,一作趸峯,杭州人。中华民国杭县第一任县知事。其人善诗文、书法。


  书联者胡宗成 字梦庄,号止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工文辞及金石之学,收藏汉、魏、六朝碑版墓志极精,旧拓甚富。善弈棋,能书八分,刻印以秦、汉为宗。




  大雄宝殿正面石柱联(上联)


  上联


  合三百六十古精庐

  此云祖山

  应得殊胜 利益安乐


  合三百六十古精庐


  合:聚集。为联首领字。领字具有统领的作用,使联语更加生动,更具魅力。


  古精庐


  精庐 即精舍。《玄应音义》曰:精庐,庐舍也,即精舍是也。古:时代久远的,历史悠久的。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二十八日,苏轼到任杭州通判。到官三日访惠勤、惠思二僧,作有《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再和》。诗句有云:


  三百六十古精庐,出游无伴篮舆孤。


  精研学术的处所——精舍

《后汉书包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咸往东海,立精舍讲授”。在汉代又以学舍名为精舍,精舍精庐,都是精研学术的处所。


  古代佛教寺院被称为精舍

  佛教道场,以精舍为名,从晋代开始。《晋书孝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谓佛寺曰精舍。”


  古时沙门以翻译经论为要务,故此,凡沙门所居之处,必群贤毕集,儒士接踵,所以,佛寺也就成了精研学术的处所。


  精舍的本义(佛教)

  精练勤修的行者所居之处,被称为精舍。佛陀时代几个闻名的道场,被称为精舍。如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摩羯陀国的迦兰竹园与鹫岑,毗耶离国的猕猴江与罗树园,波罗奈斯国的鹿苑等,都被称为精舍。


  三百六十古精庐

  据杭州佛教史记载,宋朝建国后,吴越王听从高僧延寿大师劝谕“纳土归宋”,杭州佛教受宋王朝的青睐,并在苏轼等州管的支持下,佛寺增至三百六十所。灵隐寺在吴越扩建的基础上,又获宋皇室赐田13,000余亩,再次扩建殿宇、僧舍。南宋建都临安(杭州),一面盛行佛事家庙化,众多佛寺成为皇亲国戚、后妃内侍、达官显贵的香火院、功德院,一面新建大小寺宇、梵宫佛刹,随处皆是,寺庙聚增至四百八十所。



  此云祖山


  杭州最早的寺院始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在杭州建灵隐寺,三年后建成翻经院(今下天竺法镜寺),为杭州佛教传布之始。《灵隐寺志开山卷》载,“慧理连建五刹,灵鹫、灵山、灵峰等,或废或更,而灵隐独存,历代以来,永为禅窟”。


  素有“东南佛国”美誉的杭州,在南宋时佛教达到鼎盛。杭州古刹灵隐寺,被评为禅宗“五山”之ー,同时为皇家寺院,龙象云集,高僧辈出,禅风远扬,一时成为天下丛林之首。楹联将灵隐寺誉为东南佛国“三百六十古精庐”的祖山,恰如其分。



  应得殊胜


  应,应当;


  得,获得、得到。


  殊胜,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普应十方,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为之殊胜。


  楹联由此而说,灵隐寺作为江南名刹,“合三百六十古精庐”,普应十方,理应得到如此殊胜。


  利益安乐


  利益,又作饶益。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称为利益。


  安乐,“安乐”二字若用于身心上,则指身安心乐之意。据《法华文句卷八》之解释,“身无危险为安,心无忧恼为乐。”


  利益安乐,意谓利益众生,令众生安乐。《佛地经论七卷》云:


  令修善因,名为利益。

  令得乐果,名为安乐。

  又令离恶,名为利益。

  令其摄善,名为安乐。

  又拔其苦,名为利益。

  施与其乐,名为安乐。


  上联在此赞扬灵隐寺不负历代祖师大德的期望,荷担如来家业,为利益众生、安乐群机,服务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而殊胜。


  大雄宝殿正面石柱联(下联)


  下联


  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成就如是 功德庄严


  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积,聚集;下联联首领字。


  无量,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以大慈悲心救济众生,为众生所依怙,其福德无量。


  千万,数目极多。诸,众,许多 。


  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


  楹联此句说,灵隐寺为众生种诸善根,无有疲厌。护持正法,不辱使命。


  故名佛国


  佛国:即佛所住的国土或佛所教化的国土。


  净土固为佛国,秽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国。佛教名胜、建筑和文化的荟萃之地,也称为“佛国”。


  杭州灵隐寺觅幽居静,依山就势,得山水之独胜。建筑高低错落,飞檐铜钟,梵音缭绕,肃穆神秘,恍入天宫;且古塔经幢,摩崖造像散处丛林之间,点缀湖山,构成东南佛国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白居易曾赞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冷泉亭记》)。


  以灵隐寺为代表的灵隐景区的寺院景观,不仅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而且岩壁上雕刻的历代佛教造像,也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杰拉德考察灵隐时曾说道:“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灵隐寺一样将千年古刹的气度与云林山水的风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今的灵隐景区林幽溪清,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人文历史于一体,彰显“东南佛国”文化符号,大步迈向世界知名寺院群的行列。




  成就如是


  成就:

《俱舍论卷四》载,‘成就’与‘获’均属于‘得’之一种。未得或已失而今得,称为获;已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则称为成就。


  如是,称合道理,故言如是。


  功德庄严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行善所获之果报。《大乘义章卷九》: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胜鬘宝窟卷上本》: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其贵重如宝而谓功德宝;其他尚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庄严、功德林等多种名称。


  庄严:

  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据《旧华严经卷一、大品般若经卷一》载,佛说华严、般若经时,其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系为迎接他方菩萨,令众生生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者。浴佛偈云:


  我今敬礼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

  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成就如是 功德庄严,楹联这两句是对“积无量千万诸善根,故名佛国”总结,阐明积累无量千万诸善根的功德,才能庄严如是佛国,庄严如是道场。古刹灵隐寺千年不衰的原因是积累无量千万诸善根功德而庄严。



  赏析


  这幅勒在大雄宝殿正面石柱上的楹柱联,短短四十个字,向游人扼要告知灵隐寺的历史地位和成就。


  上联阐明道场成为“东南佛国”旗帜(祖山)的原因,即利益众生、安乐群机,服务大众而得如此殊胜。


  下联紧承上联,称扬灵隐寺能集聚佛教普度无量众生应具的精神,积无量千万善根,所以被誉为佛国。功德庄严而有如此高的成就和地位,僧才辈出,声名远播。


  灵隐寺传统殊胜、道场殊胜、善知识殊胜、善法殊胜、眷属殊胜、功德殊胜。诸多殊胜,原因何在?这幅楹联简明精炼扼地向你道明。同时,这幅楹联还启迪民众了知积累功德的重要性。


  整个联句,与大雄宝殿,情境相谐,立意悠远。上下对仗工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竟似天成。


《大殿前石塔》

  矗出如双阙,浮图耸殿阴。

  悉檀钱氏物,标榜永明心。

  八面雕镂古,千龄剥绣深。

  钜鳌擎不倦,劫海拥狮林。

——清·晦山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