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楹柱联——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15 16:46



  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就楹联的表现形式而言,它是一种书法艺术;从内容来看,它更是重要的人文史料。

 

  名寺名联,盛传不衰。杭州灵隐寺文化底蕴深厚,诸多楹联结合佛教文化精髓,涉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典故事、宗派源流等范畴。在灵隐寺,仔细品读欣赏精彩的楹联佳作,能更好地了解佛教所主张的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谐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和警醒,起净化心灵的作用。




  今天欣赏文化名人江庸先生题写,灵隐寺大雄宝殿的西侧抱柱上的一副楹柱联。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

  最难忘 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

  莫虚负 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江庸撰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楹联


  江庸撰联 吴敬生书写



  书联者吴敬生,是马一浮弟子,曾帮马一浮在桂林刻印《泰和会语》。此联为楷书,结体严谨,笔画丰满,意蕴丰富,具有苏轼笔意,兼有欧阳询、颜真卿的风格。



  

【楹联注释】


①白傅留诗




  白傅,即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后迁居下邳(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晚年曾任太子少傅,故称白傅。


  白傅留诗:唐长庆二年(822年)十月至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在任期间,对钱塘湖(今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白居易对灵隐寺风光十分赞赏,常与韬光禅师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如《寄韬光禅师诗》:


一山门作二山门,两寺原以一寺分。

东间水流西间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思吾师传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②苏公判牍



  苏公,即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嘉祐进士,历神宗、哲宗两朝,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判,评判,处理。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汉书·昌邑哀王传》:"簪笔,持牍趋谒。"后世称公文为文牍。


  苏公判牍,是指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常在灵隐寺、冷泉等地处理公务,“据案判牍,落笔如风雨”(引《西湖志》)。其《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记述了自己夜宿灵隐判牍以及悯农爱民之心。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③荷花十里 桂子三秋




  下联中“荷花十里,桂子三秋”,借夏荷与秋桂,概言杭州西湖的四时风景之美,两句化自北宋婉约派大词人柳永《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名句。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宋 柳永《望海潮》词句


“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句词的倒装运用。桂子,即桂花。三秋,指秋季,亦指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贰【楹联赏析】


  这是一副名胜古迹联,对仗工整、用词精致、诗情画意,借联抒怀,为人赞叹。楹联的作者江庸那一年在金秋农历九月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专门到千年古刹灵隐寺礼佛。他见古刹面对飞来峰,背靠北高峰,岩深壁立,景色奇绝,寺中天王殿、大雄宝殿气势雄伟,肃寂庄严,游人不断,香火不绝,触景生情,不觉思潮滚滚,浮想联翩,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借联抒怀,吊古颂今,赞誉灵隐寺为湖山增色。他用自己的感受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不但江山如此多娇,且人杰地灵,才人辈出,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要人们不要忘记象白居易、苏轼这样的历代名贤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告诫人们,面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的大好河山,莫虚度光阴。



  叁 【楹联的特点】


  1.联想丰富 借古颂今

  这副楹联的突出特点是联想丰富,借古颂今。上联用典,"白傅留诗,苏公判牍"是两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作者在这里将白居易这个唐代大诗人在杭州为官时,经常同灵隐寺韬光禅师交往,题诗作对,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的佳话,誉之为"白傅留诗"。把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大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佛印大师交厚,常在灵隐寺、冷泉等地处理公务的故事,赞之为"苏公判牍"。


  这种把历史佳话同古刹胜迹巧妙结合的艺术技巧,使楹联别开生面,内容不落俗套,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既赞美了千古胜迹,壮丽河山,又颂扬了宏扬民族文化的历代文豪。令人读之,心潮起伏,豪情满怀,意往神驰。


  2.清幽别致 风景如画

  这副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灵活运用了集句联的艺术手法描写西湖风景。如下联的"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是将宋代柳永《望海潮》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倒装运用。楹联虽未直接描写西湖的景色,但这里已把十里荷花与湖光相辉映,九月桂花遍地飘香的动人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将人引入一个清幽别致、风景如画的仙境中,令人心旷神怡。另外,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子飘香而圣洁,在这里用"荷花十里,桂子三秋"与千年古刹灵隐寺相互衬托,别出心裁,巧妙运用,可谓构思奇巧,恰到好处。


  3.对仗工整 平仄入律

  这副楹联,虽属一般的正对,但对仗工整,平仄入律,寓意深刻,同词贴切,而且又是楹联中难度较大的事对。古人云:"言对为易,事对为难。"


  古迹重湖山 对 胜缘结香火

  历数名贤 对 来游福地

  白傅留诗 苏公判牍 对 荷花十里 桂子三秋


  不仅以事相对,且用历史典故相对,难能可贵。


  尤其是一个"最难忘"对一个"莫虚负",对得巧夺天工,是作者寄情言志的关键之处,对全联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上联的"最难忘",包含了江庸先生对白、苏二贤的无限崇敬的心情,下联的"莫虚负",表达了江庸先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依恋之情和不负良景,努力进取的精神。这种将感情赋予客观事物的移情手法,真切感人,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是现代楹联中难得的佳作。



  肆【江庸简介】


  江庸(1878—1960)字翊云、翼云,号澹翁,四川璧山人,近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民国政要、文化名人。1878年3月27日,出生于重庆璧山县祖父衙内,及长入读致用书院(在渝中区临江路现市政协故址),与辛亥革命元老杨沧白(巴县人)等是同学。21岁入成都中西学堂学英文,后又经重庆去日本留学。清末任京师政法学堂总教习、大理院推事。辛亥革命后,参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后,历任大理院推事、高等审判厅厅长、司法部次长、法律编查馆总裁、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等。


  1924年辞职,在北京从事律师业务,并任法律评论社社长、尚志学会会长、国立法政大学校长、私立朝阳大学校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拒任伪职。后参加抗日爱国运动和反蒋民主运动。


  1949年1月与颜惠庆、章士钊等人赴北平和谈。同年9月应邀参加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长等。 1960年2月9日,因病在沪逝世,享年82岁。


  江庸先生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诗集、游记和法学论著多种。



  江庸先生诗集



  江庸先生墨迹



  毛主席致江庸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邀请信



  江庸等在西柏坡与中共领导人合影

  右起:周恩来、江庸、颜惠庆、章士钊、邵力子、杨尚昆


  1949年1月,江庸受李宗仁邀请去北平求和,在西柏坡村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共产党要人的接见。1949年秋,应毛泽东手书邀请,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江庸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为新中国立法工作做出过卓越贡献。1953-1960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


  江庸的一生,经历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时代,亲历亲受了近代中国的跌宕起伏、波谲诡秘的历史变更,他的人生与近代中国的大历史纠缠在一起。江庸对中国近代法治的贡献,要数他创办的法律名校———朝阳大学最为突出,其门生故旧遍及海内外,他也因此被誉为法界耆宿、泰斗。另外,还从事许多份外工作,最显著的是社会活动家和文化名人。江庸穿梭于不同场合之间,与近代中国许多社会名流,如梁启超、章士钊、颜惠庆等过往甚密,留下了许多诗词文章,又斡旋于不同派别之间,为社会进步、抗击外辱和民族独立奔走呼告,还曾一度为国共和谈劳心劳力,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贡献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