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7-01 18:33

释光泉

内容提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内涵丰富,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求。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佛教自晋代传入以来,历经南北朝、五代、南宋的三大发展高潮,与杭州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寺院建筑与西湖山水、佛门名僧与文化名士、佛教习俗与人民生活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强国  杭州佛教  文化现象  东南佛国

 

 

去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宗教界提出的殷切希望佛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正确认识佛教文化,发挥佛教内涵的积极因素,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

文化的概念及佛教文化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佛教文化,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佛教文化、道家文化等。儒家伦理道德,道家生命哲学,佛教宗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们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完整体系。

佛教起源于印度,光大于华夏,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已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对我国政治、哲学、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艺术、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的品格和特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佛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的影响,逐步走上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民族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赵朴初在《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能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佛教文化的内涵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求

佛陀说法49年,后来将其教义结集为经律论三藏,其内涵丰富,有着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的作用,独特的解脱观则为人生指出了方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五戒十善,是普世道德,可以作为社会的基本准则。佛教的普度众生,具有极强的救济理念,是一种利益社会、服务人群的奉献精神,符合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慈善文化。

佛教的涅槃思想,则是要求我们清除内心的烦恼,达到安乐、清静、解脱的境界,对社会人心具有净化的功能。佛教对人类心灵的深刻认识、对精神现象的精密剖析和精深独到的身心修养方法,对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

佛教主张"四姓平等",废除阶级对立,具有民主平等、生命平等的精神,能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佛教的六和合,具有团结合作、相互包容的思想,倡导协作,反对战争,对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具有促进作用。

总之,佛教文化内涵丰富,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和理念是想通或者契合的,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求。

佛教是杭州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遗存丰富,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杭州佛教自东晋传入以来,历经了南北朝、吴越和南宋的三大发展高潮,名僧辈出,寺宇林立,著述繁多,影响深远,被誉之为"东南佛国"。杭州佛教文化资源遗存丰富,与杭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以寺院建筑与西湖山水、佛门名僧与文化名士、佛教习俗与人民生活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研究、学习和弘扬优秀的佛教文化,可以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治心养心,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擦亮"东南佛国"金名片,提升杭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升华城市魅力与品格。

寺院建筑与西湖山水相结合,是杭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杭州佛教自晋代慧理大师初建灵隐等寺以来,历代高僧依西湖、灵竺广建寺宇,湖山之间梵刹林立,钟鼓相闻,历经南北朝、五代、南宋三大发展高潮,杭州佛教被誉为"东南佛国"。近几年,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开始复兴,寺院也兴盛起来,寺院是佛教文化的最大载体,要弘扬佛教文化,必须建设好佛教文化的载体。为传承和弘扬佛教历史文化,提升杭州佛教文化品位,杭州佛教十分重视文化载体的建设,其中灵隐景区的改造,便是文化载体建设的重中之重。灵隐景区佛教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响"东南佛国"品牌和"景区美、寺庙兴、百姓富"目标,把灵隐景区佛教文化建设打造成"东南佛国"的核心区,打造成世界级佛教旅游景区,打造成与世界名城相媲美佛教文化示范区。一是全力打造以灵隐寺为核心的"1+6"的新灵隐景区,即以灵隐寺为核心,以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韬光寺、永福寺和佛学艺术研修苑为重点的七大项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永福寺韬光寺的复建工程,基本完成了灵隐寺的改造和天竺三寺的扩建工程,灵隐佛教文化景区建设基本完成。寺庙格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环境更加优美,为"东南佛国"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完成了净慈寺内居民的拆迁安置和舍利殿的主体建设工程。三是径山寺完成整体规划。2011年今年6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灵隐景区便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寺院建筑与西湖山水相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最好肯定。

佛门名僧与文化名士相结合,是杭州城市文化的深厚积淀。杭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江南文化重镇,自古文风炽盛,有众多文人骚客,生于或履职于此。唐代诗人白居易,茶圣陆羽,北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文豪苏东坡,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明清文学家张岱等,近代则有章太炎、马一浮、郁达夫、茅以升、夏衍等,在杭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杭州佛教,自古兴盛,高僧云集,东晋杭州佛教初传者慧理大师,吴越佛学宗师永明延寿,北宋律虎赞宁,南宋大慧宗杲、神僧济公,元代云峰妙高,明代四大高僧莲池、紫柏、憨山、蕅益,清代具德弘礼、省庵实贤,近代太虚、弘一、巨赞等,皆是杭州佛教历史上的璀璨明珠。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外放杭州刺史三年,一生诗情不减,佛缘弥深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曾明确讲过:"乐天,佛弟子也。备闻圣教,深信因果。"在《爱咏诗》中更 如是自画:"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 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身应是一诗僧"。 白居易学佛,无宗派分别之见,禅教净兼学并修,与杭州高僧均有密切交往。特别是在《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中赞杭州佛教"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自此杭州便有了"东南佛国"之美誉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与灵竺、净慈、径山等寺不少高僧结交,吟诵酬唱,叙事论经,同议朝廷大事,共商治杭善策,特别是上天竺高僧辨才、侍僧道潜交往甚笃。历史上其他文人墨客,也多与杭州名僧交往,互致唱和,留下了众多佳话。为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州佛教自2004年开始,便举办"吴越佛教研讨会",既是继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同时也是为杭州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佛教习俗与人民生活相结合,是杭州文化生活的体现。佛自印度传入我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对人民的生活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杭州佛教立足于华夏,扎根于杭城,其相关习俗融入到人民生活习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文化是寺院的立足之本,寺院的本质或者灵魂就在于文化,在寺院的建设上必须坚决地走一条文化的道路。在深入开展宗教文化挖掘的基础上,杭州各寺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辟相应的文化项目。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腊八、春节,各寺院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与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互动,赐福苍生,祝人吉祥,使得节日氛围深入人心。这不仅弘扬了佛教思想,也传承了中国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佛教寺院中也得到了保存。反之,寺院的发展则需要文化的兴盛,有了深厚的文化才是香火不断、千年不衰的保证。

 

 

参考资料:

冷晓《杭州佛教史》

杭州佛教文献丛刊11《西湖寺院题咏沿革考》

李一凡《论西湖意境文化》

赵朴初在《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学诚《重视宗教的文化建设

光泉《南宋时期的禅宗概况》

王作安《发挥宗教界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宗教《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

王岭《浅谈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董洪运《重视和发挥佛教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