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心经》的“心”字如何理解?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0-26 09:19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心”字有多种理解方式,常见有以下五种:1、草木心。2、肉团心。3、精要心。4、缘虑心。5、真如心。

 

草木心:比如我们说的草心、花心、树心等,属于无情之物,只有生长,毫无作用。

 

肉团心:属生理物质,比如属于五脏六腑的心脏,只有形质,没有知觉。

 

精要心:是一种取喻,如中心、心要等,取其含义,没有实质。

 

缘虑心:也就是我们现前见、闻、觉、知、对境攀缘,生起分别思虑的妄心。这种妄心,终日昏昏扰扰,随尘逐境,境现则有,境灭则无,起灭无常,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此心本无,虚妄不实。正如大海水上的波浪,遇风则起,风静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不过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种聚沫现象而已,我们说的妄心也是这样。

 

以上所说四种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义之外,其他都不是《心经》里心所包含的意义。《心经》中的心主要是指真如心,在各部佛经里面差不多都有说明它的所在,立名却不一样。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意义却是一样的。《涅槃经》谓之“常住佛性”,《楞严经》谓之“妙真如性”,《华严经》谓之“一真法界”,《心经》谓之“实相”,禅宗则呼之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现在单就真如心来讲:无妄曰真,不变名如。此真实常住不变之心,即吾人现前一念灵知之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没有什么生死烦恼,离诸迷情妄相,无诸尘劳垢染。非一切法,而能现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依之而建立。

 

然而,它究竟在哪里?像个什么?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来无去,无方无所,没有踪迹可寻,不是言语可指。净裸裸,赤洒洒,无形无相,无声无臭,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不可以大小名,也不可以有无称。若言其大,微尘不能入,若言其小,虚空不能容。若言其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言其无,灵灵觉觉,应用周全。

 

所谓“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见色闻声大用现前,穿衣吃饭承渠恩力。古人说“要见本来人,直下须亲荐,日用寻常中,不隔一条线”(本来人是谁?就是现在所讲的常住真心,它每日与我们相亲相近,须臾不离,可惜大家当面错过)。

 

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应物随缘,自在无碍,竖则从古至今,以及将来,横则四方四隅,以及上下,无时不遍,无处不普,乃诸佛所同证,众生之本具,诸佛悟之而成三德,众生迷之而成三道。但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终日迷而终日不离乎此,当日悟而当日亦无所得。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转(如水随寒气之缘,则结为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即未溶时,何尝非水,冰水虽是异名,其湿性原是一体,虽有迷悟之殊,真心总是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就是真心的一种奥妙的动态!

 

大家现在有没有认识到它呢?古人说:“我有一个主人翁,从来不与我见面,问它毕竟是谁,不施一言回答。大家要知道他像个什么?不长不短,非青非白,大家若要见他,开目也是,闭目也是!乃至语默动静无不皆是!”

 

古德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华严经》云:“三界诸法,唯有心故”,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经》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此心乃生佛之本体,万法之根源,所谓实相般若即此,观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离此;修因修此,证果证此,念佛念此,参禅参此,听经听此,乃至行住坐卧何尝非此。

 

可惜众生被无明烦恼所蔽不自觉知,妄执六尘缘影以为心,起惑造业,枉受生死,要是我们不被所迷,能够认识这个——真心,则与佛无二无别。所以《心经》处处显示,层层阐发,无非要我们亲证此心。


天台宗用六即来判释此心,六即:一、理即心,二、名字即心,三、观行即心,四、相似即心,五、分证即心,六、究竟即心。

 

理即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唯被三惑烦恼所蔽,以致埋没不见,只是理具而已,不见不闻。

 

名字即心:闻经听法,或蒙知识开示,骤然知有此心,为一切众生之本具,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曾实证。

 

观行即心:由闻名后,即起观照修行,时时参究这个,所行与所证(真心),默然相应。

 

相似即心:精进不已,观行工夫得力,渐与实相相近,本地风光依稀仿佛。

 

分证即心:由观照力,工夫成熟,能够分破无明,去一分烦恼,证一分实相,虽属证悟,尚未彻本穷源。

 

究竟即心:烦恼毕竟断尽,圆证实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心经》的目标就是要我们证此究竟即心。

 

此外,还可用比喻解释,“心”,有中心,心要的含义。“中心”,如一个国际的中心,一座城市的中心,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中心。“心要”,就是精要,是一切事理之纲领宗要,能得此心要,则一切皆可贯通。

 

《心经》是全部般若经的中心,认识此经,便可认识全部般若圣典,虽寥寥二百余字,却能总持一切,于大部精要奥旨都收摄无遗,为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因此以《心经》命名。换言之:般若心经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所不摄的经,是集合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所以叫做《心经》。

 

如果还不能完全领会,则请向《心经》这部圣典里极力参寻,于一念未起,一物未对,正恁么时,湛湛寂寂,历历明明处,讨个消息!